081115:鐵騎同遊:自行車聯誼活動
2008-11-15081120中時:李安力挺西恩潘 齊為同志平權史作傳
2008-11-21081113聯合報:畢恆達>性別平等 國小教科書落實了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媽媽起得早,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起得早,爸爸早起看書報」,這則二十年前的國語課文,因為婦女新知基金會的性別檢視而聲名大噪。隨後,國立編譯館自知其中的性別偏見,因此將「媽媽早起忙打掃」改成「媽媽早起做早操」。
如今,台灣歷經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施行,學校每學期都要有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與活動,當前的國小教科書是否可以脫離性別歧視的意識形態呢?
最近我到國立編譯館翻閱刻正使用的國小國語、英語、社會、健康與體育課本,很興奮的看到社會科寫道:「不論男生或女生,只要有興趣和能力,都應該給他們公平的發展機會。」插圖則會展現女飛行員、女醫師、家庭主夫、男美髮師的形象。介紹作家的時候,則有男有女,有漢人有原住民。而關於家庭的描寫,除了核心家庭、三代同堂之外,通常還會提到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育幼院、外籍配偶、離婚等議題。健康與體育課本中,示範體育動作的,一定是有男有女;打掃也一定是全家或全班男女總動員。心想性別平等果真在國小教科書中落實了嗎?
◆性別的偏見 不自覺展露
不過,仔細地全盤閱讀後,興奮之情又變成了憂心忡忡。每當作者以為撰寫內容與性別無關的時候,其性別偏見就會不自覺地展露。最常見的是教科書中出現的老師幾乎是女老師,而醫師是男的、護士是女的(直接就叫做護士阿姨了)。儘管社會科有介紹多元家庭,但是其他課本中只要有家庭的插圖,幾乎都是爸媽加上一對兒女的典型家庭。此外,運動仍然是男生的天下,同一個畫面中經常出現男生運動,而女生在一旁讀書聊天,甚至女生穿著短裙手拿彩球在一旁加油擔任啦啦隊的助興角色。
同樣地,做飯的是媽媽、開車的是爸爸;調皮搗蛋、不守規矩、做危險動作的幾乎是男生,可是真的受傷(如跌倒、割手、燙傷)的卻幾乎是女生。課文如果以擬人化的方法來描述,經常一方面曲解了自然,例如殘花敗柳其實是雄花與公柳,卻用來描寫女人。另一方面則讓自然也有了社會的性別,例如白雲姊姊是溫柔的,風小弟則是頑皮的。
除此之外,課本對於社會既存的語言(例如傳達男主女從的嫁娶字眼、以男性為規準的巾幗不讓鬚眉)、民俗(如飯吃不乾淨,碗裡有剩飯粒,長大會娶麻子臉的妻子)、制度(如以男性為繼承中心的族譜),也常直接陳述,而未加以反省與討論。
◆巨人的花園 刪部分情節
小學課本對於同性戀與跨性別議題幾乎隻字不提。難得國語有一課選讀男同志作家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只是不知作者有意或無意,只強調巨人的自私,卻把原童話故事中巨人與一個小男孩的深刻感情與互動刪除了。
很多老師以為數學、生活科技等科目與性別無關,其實數學可以使用性別統計來進行教學,例如計算男女的薪資差異,討論生育率、結婚與離婚率的關係;地理可以教導台灣人口性別分佈的地圖;生活科技可以介紹發明修正液、電腦程式語言、汽車雨刷的女性。唯有在教科書的撰寫、編審與選用過程中邀請具有性別研究的專業者加入,在施行教材的源頭先行把關,才能使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於日常生活的課程與教學中具體實踐。
本文原刊載於:2008/11/13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