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121104 聯合報:流不盡的眼淚(陳克華)

SongYY說明:
“他有時坐在Allen床邊和他聊天,說話時雙手只環繞胸前,看著Allen,像看著具體活生生的一具「死亡」。他的手指謹慎地收在身後,害怕觸碰這病房或褥單,或Allen,或任何可能沾染病毒的地方。(陳克華)” 記得陳醫師在熱線老同小組光陰的故事系列中也帶到這段關於他與Allen之間的故事,對於自身縱使是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卻無法及時擁抱摯友的回憶感到愧疚。歷史及社會甚至是我們所有人對愛滋所烙印上的誤解、壓力、污名、歧視,已不是只要”接收正確的醫學知識”就得以被平反,更遑論對愛滋的道德批判還是時有所聞;知識得以消弭偏見似乎不是如此令人信服。或許不需要知識,簡單的雙手即能給予的即時擁抱與關懷會是消除愛滋烙印的契機。

文學有話說╱流不盡的眼淚
2012.11.04 聯合報╱陳克華

平安有望談愛滋──流不盡的眼淚

愛滋原是每一個人共同面對的,它既非少數群族的「天譴」,也非「性濫交」者的「懲罰」,愛滋的傳染途徑原與B型肝炎無異……

台灣:一場亂仗

1996年,好友Allen走了。

之後,雞尾酒療法通過,問巿。

97年來到哈佛醫學院,環境丕變,異鄉作客,原以為不再為前情所擾,但只要有人當面提起「愛滋」二字,眼淚還是可以像開水龍頭似地哭啊哭地,毫無辦法。

哈佛那三年卻彷彿是個分水嶺,站上去看,之前的「台灣經驗」,誠如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所言,結核病是溫柔浪漫,愛滋病則像軍隊打仗,必得「殲滅」而後快。包括病,以及病人。只不過這場全球性的戰役,台灣打起來更像一團亂仗。

於是醫護人員全身包裹得像太空人迎接全台第一位愛滋病患住院。衛生署祭出「生者難堪,死者難看」的恫嚇口號(更經典的還有日本的防疫守則:不要和外國人做愛。),並拒絕魔術強生入境。報紙如《聖經》般教導民眾「不可行肛交」,後來才發現搞錯了,是「不可有體液交換」。

一旦驗出愛滋,那時候的辦法跡近「自我了斷」,一個個突然「失去聯絡」的朋友,便隱約覺出不祥,找另一群朋友相互告問,講得唇乾舌燥,一旦確認,那個人就是死了。死定了。

出版社也趕潮流,書一本接一本出,我翻過一本半日記體的《給那沒有救我的朋友》,據說是傅柯的某前男友寫的,滿紙對愛滋疫苗及解藥的焦灼等待,因為眼看來日不多了。而我看著書的時候,其實作者已經死了,傅柯也早已死了,紐瑞耶夫也死了,洛赫遜也死了,一時間,一整個引領時代風騷的人物幾乎要被愛滋颶風摧殘殆盡,伊麗莎白‧泰勒捐出了近天文數字的財富,還勇敢跳出來在記者面前和病人嘴對嘴親吻,告訴大家這樣不會傳染。然後電影《費城》席捲當年的奧斯卡,我坐在戲院裡和湯姆漢克一起聆聽那段同志最愛的歌劇,淚如雨下。

波士頓:休戚與共的共同體

而波士頓區或說美國,群眾對待愛滋卻是另一種態度,另一番風景。

每年「為愛滋而走」(walk for AIDS)簡直算得上是波士頓巿的年度盛事,多的是全家大小,扶老攜幼來參加,一起繞行波士頓巿約五哩路,又捐錢,又唱又跳,最後群眾聚集平民公園(Boston Common),草坪上幾千張愛滋被單平躺在靜謐的一角,另一頭從露天音樂台傳來當紅樂手的歌聲,直要鬧到近午夜才結束。我走在那一大片愛滋被單當中,想起出國前曾為Allen設計愛滋被單,又哭了。一場為愛滋而走,可以為愛滋防治募得數千萬美金,每年一次,年年如此盛大。如此平和,理解,同情。因為社會已有共識,愛滋原是每一個人共同面對的,它既非少數族群的「天譴」,也非「性濫交」者的「懲罰」,愛滋的傳染途徑原與B型肝炎無異。

又收到電郵,通知哈佛校園舉行愛滋詩朗誦,所有帶原者、發病者、醫生護士、老師學生,輪番上台。另日又通知,巿政府在廣場前為愛滋病患舉辦年終餐會,在天寒地凍中大夥兒一同去做志工。感覺美國這個社會真的為愛滋整個動了起來,沒有恐懼,沒有歧視,只有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那彷彿就是身為人類社會一體休戚與共的共同感,而自然而然生起的責任心,採取的自發性的行動。沒有半點勉強,不須任何鼓動,就是不分彼此,有志一同。相較之下,台灣真的是小,而且是自己做小。

台灣:為什麼不能?

2000年回到台灣,報上怵目驚心的斗大標題:老婆婆因驗出愛滋陽性,遭子女棄養街頭。愛滋照護收容機構被社區居民排斥,不得不搬遷流離。有人因抽血報告洩漏而工作不保,打官司還敗訴,可見得雖有立法保護工作權,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人心才是重點。某醫學中心的某醫師則擺明了不為愛滋帶原者動手術,大家心知肚明,也都視若無睹。一位老爸爸只因為我登在報上一篇支持愛滋病患的文字,竟登門拜訪,抱著我激動哭了。

一切唯美國是瞻的台灣社會在愛滋議題上,竟存在如此巨大反差。

回想起波士頓的歲月,那股面對愛滋的巨大正面能量,連當地報紙上的徵友版面都特別另闢「愛滋陽性」這個欄目,許多人的自我介紹上就這麼填著:愛滋陽性而且健康。

是的,無論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都可以那麼理直氣壯。

為什麼不呢?為什麼不能呢?在台灣。

如此充滿敵視、輕蔑、惡意與誤解的大環境,愛滋帶原比率仍然年年增高,可見得對立與指責永遠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的是玉石俱焚。

好友歐陽文風不但是位熱中同志運動的出櫃牧師,更在今年夏天和他的愛滋帶原伴侶在紐約註冊結婚。兩人相戀同居紐約巿多年,如今修成正果,婚禮雙方家人齊聚一堂,祝福無限,看著他傳來的婚禮影像,兩人相對誦著寫給彼此的誓言,我又流下了眼淚。只是這回充滿了幸福與驕傲,感動與喜樂。原來同志,即便是個愛滋帶原的同志,也能一如常人擁有直面開展的人生。

願死者安息,生者平安有望。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READING/X5/7474894.shtml#ixzz2BErYyFin

延伸閱讀:
SongYY:【台北/講座】5-16 熱線老同小組【光陰的故事-第二彈:陳克華】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0951415959424&myarea=1
心知谷: (創作) 我於青春無悔–陳克華
http://heartvalley.blogspot.tw/2009/10/blog-post_16.html

2012-11-05

121104 聯合報:不如我們重頭來過 (翟翱)

文學有話說/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2012.11.04 聯合報╱翟翱
 
平安有望談愛滋──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台灣能見愛滋書目整理

所知甚少,恐懼卻未曾少之

倘若任何人願意去釐清他對愛滋的想像視域,會得出一個既奇怪又不怎麼奇怪的連結:他對愛滋的所知甚少,對愛滋的恐懼卻未曾少之。這兩者的連結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於:既然你無知於某物,為何又會害怕它?而這句話看似想當然耳的地方則是:誰又能不怕愛滋呢?這句話的矛盾之處,正建立在愛滋知識的匱乏,以及為填補那匱乏而來的過度想像。我們對愛滋的恐懼是燭光下的魍魎魅影,魅影並非黑暗所生,而是手中的火光造就了它──那盞小小的燭火正是你面對愛滋時賴以生存的負面知識。

如果任何人願意再進一步捫心自問為何害怕愛滋,則會觸碰到台灣愛滋教育在現階段看似失敗的核心原因:恫嚇式教育。事實是,恫嚇式教育並非未帶給公眾任何愛滋知識,但它給了我們一個難以為繼的開始。因為面對恐懼的方式永遠只有恐懼。

那麼,向前邁進的第一步要如何開始?答案是:

從頭來過。

毀掉你現有用以照映恐懼的負面知識,去重新了解愛滋究竟是不是無藥可醫的疾病,究竟是不是同性戀與濫交者的專屬?究竟是不是源頭不可考、宛若天譴的「現代啟示錄」?

愛滋病源於男同性戀的說法是錯誤的

病理學方面的能見書目可參考《愛滋病學》與《愛滋病肆虐三十載》。前者集結台大醫院多位醫師的專業文章,是目前最徵而可信的愛滋病學指南。唯該書市面上流通較少,搜尋不易,在大型圖書館才有可能看到。《愛滋病肆虐三十載》相較於前者是較可親的科普著作,也較容易取得,其中有如愛滋病的疫苗與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最末兩篇:〈三十年來的愛滋病〉(上、下)以時間點的方式呈現80年代以來的愛滋病發展,如果沒時間捧讀完一整本的話,最推薦閱讀這兩篇。(若對身體變化有疑慮,急需相關知識者,建議直接上網搜尋「台灣露德協會」、「台灣紅絲帶基金會」、部落格「心之谷」等網站。)

愛滋病的起源為何,關係著未來疫苗研發的可能,《尋找第一個愛滋病毒》是深入探討這方面的著作。作者Jaap Goudsmit是最初投入研究愛滋起源的學者,在他抽絲剝繭下,我們知道:愛滋病源於男同性戀是錯誤的,最早能確認的病例至少可上溯到1960年代的歐洲。更有甚者,愛滋病毒早在本世紀大流行之前就已存在於其他物種體內,在猴子身上稱為「SIV」,但與HIV不同的是,愛滋病毒在猴子身上並不會引起AIDS。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因為就病毒本身的特性來說,它在乎的不是讓宿主死亡,而是一己之延續;如果它發現宿主的環境利於它生存,便會在病毒生存與宿主存活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平衡甚至不一定對宿主有害。也就是說,當病毒意識到宿主活得愈久,愈利於自己生存的時候,它就會變得無害。如果愛滋病能夠帶給我們任何啟示的話,那便是:沒有任何啟示──「愛滋病是一個病毒為求生存而衍生出的一項不幸副產品」,無涉於任何道德行為。所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加諸愛滋病上的隱喻與想像,對病毒來說,完全不值一哂。但我們至今仍無法將之擺落。

疾病不傳遞任何訊息,也被傳遞著各式訊息

蘇珊‧桑塔格成書於1978年的《疾病的隱喻》(其中關於愛滋的篇章作於80年代末)是此中的經典,探討我們何以認為得到某些疾病是出於己身的不幸乃至於不潔。桑塔格是名副其實的謬思寵愛之才女,能夠在愛滋流行短短數年之內,照見未來十多年間這項疾病被加諸的隱喻意義。桑塔格在本書中反覆廓清的概念即是:疾病不傳遞任何訊息,但同時疾病也被傳遞著各式訊息。桑塔格一針見血地指出,愛滋病於美國大流行的時候,許多人跳出來疾呼衛道以救國救己,正是出於災難情節的需要,災難給予人重新開始的機會,而這種思考如她所說「非常現代、非常美國」。她的結論是,愛滋病如果只限於非洲,不曾在美國大流行,它不會成為現在這種樣貌──如此著名,如此「令人畏懼」的疾病。

桑塔格的說法可與保羅‧莫奈的《借來的時間──愛滋追思錄》相參照,該書記述一對同志戀人在80年代初攜手面對愛滋的過程,以及同性戀社群面對此一宛如同性戀之疾的反應。事實上,同性戀社群中的菁英人士一度也認為愛滋與他們無關,只會發生在不潔身自愛的下層階級身上。這顯然是自我防護的心理機制,但過沒多久便被證實無效,同性戀社群宣告淪陷,愈來愈多人陷入愛滋恐慌。同性戀社群最初的反應讓人想起當下,直到如今仍有社群認為愛滋病會在他們面前止步。我們一方面賦予疾病隱喻、標籤,認為疾病是特定人士專屬,同時將付出錯估形勢後的嚴峻代價。異性戀或許比同性戀更該閱讀此書,後者已在輓歌的哀傷之中,但前者,還有更大的哀傷會來。

剝除隱喻,恐懼亦將灰飛

台灣本地方面,至少有《愛之生死:韓森的愛滋歲月》、《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這,之後──H的故事》這三本書可供參照。《愛之生死》記錄了台灣早期感染者的生命處境,以及台灣面對此疾病的最初反應,包括最重要的相關法源依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修訂過程。《海洋心情》是台灣劇場重量級人士,同時也是參與愛滋權益運動多年的汪其楣所寫。此書追述收容感染者的「關愛之家」當年辛苦草創,努力硬撐至今的過程,也是台灣面對愛滋的第一手紀錄,從當年跟感染者一起吃飯的惴惴不安,到現今同桌的萬分淡定,在在說明是我們虛構了一則疾病的可怕,剝除隱喻,恐懼亦將灰飛。《這,之後──H的故事》記述十則愛滋感染者的故事,不同於愛滋常見的悲情敘事,此書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愛滋肆虐下的人性可貴,以及現今愛滋慢性病化下,感染者的日常處境。

涉及愛滋病的文學著作則面臨以下問題:愛滋病在當代語境中似乎成了最便宜行事的文學性修辭,任何想塑造悲劇性人物,或不道德情事,或末世頹廢氛圍,或表現人性最光輝面的作家,動輒以裡頭人物染上愛滋作為手段。在這些作品,他們共享了愛滋的隱喻,卻很少告訴讀者──以上種種只是為配合隱喻層面的現實設定。其對於愛滋的描寫,也僅止於最可見可怖的卡波西氏肉瘤。但實情是,現今台灣愛滋感染者受惠於藥物,出現卡波西氏肉瘤的人少之又少。我懷疑這些作品──即便在文學創作享有最高自由這個大旗之下──對於疾病除魅這件事,能有多少助益。Edmund White的《已婚男人》是其中持平者,書中兩位男主角先後感染愛滋,但對疾病不帶控訴,也無太過聳動的病體書寫,人物情感水到渠成。愛滋病在書中非為使人萬劫不復,而是占據一角,牽引著人物向前。

最後,保羅‧莫奈在書裡有這麼一段話:「歷史將會記載,在這個瘟疫的頭十年中喪生的人,全死於我們的漠視。」如果我們從頭來過,這句話或許有機會改寫:「歷史將會記載,在這個瘟疫最後這些年倖存的人,全得力於我們的不願漠視。」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推薦書目:

《愛滋病學》(張上淳、洪健清等著:健康文化,2002年)

《愛滋病肆虐三十載》(江建勳編著:台灣商務,2012年)

《尋找第一個愛滋病毒》(Jaap Goudsmit著、洪蘭譯:遠流,2000年)

《疾病的隱喻》(Susan Sontag著、程巍譯:麥田,2012年)

《借來的時間──愛滋追思錄》(Paul Monette著、楊月蓀譯:允晨文化,2008年)

《愛之生死:韓森的愛滋歲月》(廖娟秀:自然主義,2000年)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汪其楣:逗點文創,2012年)

《這,之後──H的故事》(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陳柏舟:原水文化,2012年)

《已婚男人》(Edmund White著、但唐謨譯:木馬,2003年)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READING/X5/7474906.shtml#ixzz2BEup6AzB

TAG:認識愛滋

2012-11-02

121102 NOWnews:愛性福/17分鐘!迷你血壓帶綁小弟弟 提前預知陽萎男

2012-11-02 NOWnews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男人硬要硬對地方!否則血管越硬、小弟弟就越軟,國內有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種迷你的血壓壓脈帶,只要綁在小弟弟上17分鐘,量一量陰莖動脈硬化程度,就可以預測是不是快要變成「舉弱男」,及早展開搶救陽痿大作戰。

國立東華大學電機系去年與署立花蓮醫院泌尿科合作,測量30名18至29歲、沒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年輕男性發現,落入高危險「紅燈區」者,經抽血一對比,不但壞膽固醇高,攸關勃起功能的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濃度也低,顯示確能有效預測、診斷陽萎風險。研究成果登上「性醫學期刊(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可以綁手腕,為什麼不可以拿來綁小弟弟?投身醫學工程多年、東華大學電機系專任副教授吳賢財無意間一個念頭,意外催生「非侵入式勃起功能量測器」,因為醫學老早發現,動脈硬化是影響勃起功能障礙主因之一。

吳賢財強調,非侵入式勃起功能量測器非一般血壓計,能判讀更多資訊,量測所以準確,原理在於,陰莖必須處於動脈充血正常、靜脈閉鎖完全的狀況下,海綿體才能夠勃起持久,換句話說,替小弟弟「量血壓」,就是在預測因血管病變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開發的儀器,還能測量影響勃起持久的另一項重要因素,即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同時可初步判讀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風險。

開發過程不簡單,吳賢財表示,血管較細小的陰莖,光調整壓力,就得從綁手腕的200毫米汞柱一口氣加壓至300毫米汞柱,並把原本供嬰兒用的壓脈帶、改造迷小尺寸,才套得進陰莖根部。

正式實驗前,吳賢財還有一個頭痛的難題待解決,原來一聽到要在小弟弟上綁個會不斷充氣、加壓的血壓帶,不少志願參與學生害怕會「壓壞小鳥」,吳賢財只好身先士卒「獻鳥」示範。

吳賢財指出,比起俗稱「鳥電圖」的傳統夜間勃起測試儀器,須綁兩個套環、睡上一夜,新儀器好處在於,時間僅17分鐘,像量血壓一樣輕鬆,目前已拿到美國、台灣專利,希望早日臨床應用。

用動脈硬化來預測陽萎,僅供參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副教授王起杰認為,雖然動脈硬化、血管阻塞下,口徑僅1至2毫米的陰莖小血管會最早受波及,但據此預測陽萎風險,準確率並不高,有些不明原因的血壓高不代表動脈硬化。

王起杰說,預知、診斷陽萎,臨床早有更好工具,應用超過20年的「都卜勒彩色超音波檢查」,藉由檢測陰莖每秒血流,準確率達90%以上,也不過耗時約半小時。

新聞出處http://www.nownews.com/2012/11/02/91-2869243.htm

延伸閱讀:
【中國/性愛知識】121017 羊城晚報:性愛技巧-男性宜多練盆底肌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101992217784&myarea=2&page=1
更多爽歪歪網站性愛知識/趣聞報導一覽
https://gplus.org.tw/action_2.asp?searchdata=TAG%3A%BD%EC%BBD&searchsubmit=%B7j%B4M
爽歪歪網站安全的性知識
https://gplus.org.tw/know_1.asp?myarea=3

TAG:趣聞…

2012-11-01

121101 新生報社論:民之所「慾」 長在我心

《社論》民之所「慾」 長在我心
2012/11/01 台灣新生報

法國國會上周通過全額補助墮胎,但補助費用不超過四百五十歐元(約新台幣一萬八千元),同時法國醫療體系未來將提供十五到十八歲民眾免費避孕;目前的情況是全額補助青少女和貧民墮胎,其他狀況則補助百分之八十,而避孕也有部分補助。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早期墮胎藥物RU-四八六也是法國的發明,法國青少女墮胎不需父母同意,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以來所揭櫫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又開花結果,法國無負「民之所慾,長在我心」。

英國健保也提供免費墮胎,自由派人士認為事後補救的墮胎固然重要,但事前避孕還是上策,因此英國各大學均將安全性行為列為重大健康資訊,新生入學之際即充分提供,也可以免費取得避孕器材。以劍橋大學為例,這所一流學府每年提供三千五百名新生免費保險套,但規定每人每周最多可拿六十個,劍橋大學顯然具備提供每年一千零九十二萬枚保險套的實力;一位就讀利物浦大學的女學生說:「誠實地說,利物浦大學的需求量更高」,看來「輸人不輸陣」。

當女醫師狄克遜接任美國婦產醫學會主席時,該學會提出婦女健康權利法案,包括:(一)安全又負責的健康照護;(二)從美國到世界各地婦女都能免於家暴和社會政治的暴力;(三)適當和有效的健康保險覆蓋;(四)公平對待針對性別的研究;(五)免於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年齡、種族、族裔的歧視;(六)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平等;(七)提供容易取得、價格適中且安全的避孕方式,包括性交後避孕藥;(八)生育選擇的自由;(九)教育和訊息必須具備文化敏感度;(十)提供療癒環境和整合式的健康和照護。

反觀台灣呢?我們根本沒有令人信服的墮胎數據和清楚墮胎議題的衛生官員。健保給付部分治療性流產,但對於同樣合法,所謂「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卻不給付;這分明是歧視,但法律學者、女權團體和醫師不吭一聲!台灣墮胎數目約七萬,類似將墮胎數目灌水成五十萬的糊塗教授都有企圖,目的在修改墮胎法律,製造生育選擇權的障礙。而不幸地,這些不合性別平權、不合世界潮流的箝制都已經出現在預備修改的生育保健法草案,包括醫療機構應提供強制諮詢、強制三日思考期、強制告知配偶、強制未滿十八歲須父母同意並強制輔導諮商。

至於避孕呢?健保不給付結紮手術、避孕藥、避孕器裝置和取出。而台灣教育體系只會「珍愛生命」和「性教育」,台大、台師大校方至今仍和學生吵架,理由只是學生在新生訓練或宿舍發放免費保險套。「五年五百億」,台大排名遠遠落後劍橋不說,但連保險套都輸。教育體系失職和虛偽道德橫行正是造成近年來多位未成年男女在知道意外懷孕後跳樓自殺的主因,台灣社會應知恥改進。

另外,聯合國本月聲明:「通姦不應該是刑事犯罪」,「成年人合意性交被定罪是侵犯隱私權」,這也指向台灣。台灣盛行捉姦在床的醜陋風俗,報紙永遠不缺乏這類新聞素材,而徵信社生意鼎盛、抓猴廣告橫行;政府施政要有感–「民之所慾,長在我心」。

新聞出處:http://61.222.185.194/?FID=13&CID=170167

2012-11-01

121028 教育廣播電台:露德推校園防護手冊 盼師生正確認識愛滋

2012-10-28  教育廣播電台 羅方翰

露德協會日前推出「愛滋全面防護校園篇」電子手冊,希望讓師生正確認識愛滋病,消除對愛滋病的恐懼。手冊並教導師生在處理出血性傷口時,正確的急救防護措施。

露德協會主任陳玟如說,因為校園師生缺乏愛滋病的正確觀念,導致同學們對愛滋感染者的懼怕而引起校園恐慌。事實上日常生活感染愛滋病的機率為零,因此這本校園防護手冊希望帶給學校師生正確的知識,若校園裡有同學或是老師是愛滋感者,千萬不要有莫名的懼怕。

陳玟如說,「愛滋全面防護校園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確認識愛滋病,讓同學們了解會造成傳染的體液有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前列腺液,因此日常生活的擁抱、握手、共用餐具,並不會造成傳染。第二部分則是受傷急救的防護觀念。萬一有同學受傷流血,不論是不是為愛滋感染者,替他處理傷口的同學都必須要遵守「洗、套、穿、帶、收」的原則。第三部分則是讓師生知道校園裡必須準備哪些防護的設備,例如乳膠手套、人工呼吸的器具等。陳玟如表示,愛滋病並不是飛沫傳染的高度傳染性疾病,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具有傳染性體液的機會非常少,因此只要確實落實校園急救時的全面防護,愛滋病對校園根本不是威脅。

「愛滋全面防護校園篇」已經推出線上閱覽版,民眾可上露德協會官網免費下載。陳玟如說,紙本手冊將在11月初印刷完成,如有需求的民眾可致電02-23711406免費索取。

新聞出處http://www.ner.gov.tw/index.php?act=culnews&code=view&ids=142011

延伸閱讀
露德協會:認識校園全面安全防護(下載點)
http://www.lourdes.org.tw/list_1.asp?id=2161&menu1=2&menu2=121&menu3=120

TAG:認識愛滋

2012-10-31

121029 路透社:HIV新篩法 利愛滋診斷改善

路透社 2012年10月29日 中央社翻譯 路透倫敦28日電

最新英國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找出偵測HIV病毒的新方法,敏感度是舊方式的10倍,價格也便宜許多。這種新方式有望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更好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指出,新檢測法透過奈米科技,以肉眼可看見的藍色或紅色呈現樣本結果。這項研究刊登在「自然奈米技術」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研究主導人員史蒂文斯(Molly Stevens)告訴路透社:「我們的方法增進篩檢敏感性,不需複雜工具,且比原本測試便宜10倍。」

目前已有透過唾液偵測病毒的簡易HIV快篩,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在體內病毒濃度相對較高時,才能偵測到HIV病毒。

史蒂文斯說:「即便是在唾液測驗等其他早前檢驗方式呈『偽陰性』時,我們也能偵測到病毒。」

HIV檢測不僅能早期發現HIV病毒,也能觀察治療是否有效。史蒂文斯表示:「可惜的是,目前現有的標準檢測法可能過於昂貴,不易落實在資源貧乏地區。」

新技術將血清放置在可棄式容器中,檢驗HIV生物標記p24是否存在。若血清中存有p24,就算濃度相當低,都會使金奈米粒子聚合模式不規則,讓容器內液體轉藍。

史蒂文斯和其他合作人員表示,他們計劃與非營利全球衛生組織聯絡,協助他們製造這種新檢測器,並在低收入國家發放。

新聞出處:http://tw.news.yahoo.com/hiv%E6%96%B0%E7%AF%A9%E6%B3%95-%E5%88%A9%E6%84%9B%E6%BB%8B%E8%A8%BA%E6%96%B7%E6%94%B9%E5%96%84-064820190.html

延伸閱讀
121028 Nature Nanotechnology(原始論文):Plasmonic ELISA for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disease biomarkers with the naked eye
http://www.nature.com/nnan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ano.2012.186.html

2012-10-29

121029 蘋果日報:處男一夜情 染梅毒愛滋 上陣未戴套「爽一次 遺憾終身」/延伸閱讀: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

2012年10月29日 曾雪蒨╱台中報導

一夜情染病終身遺憾。台中市一名純情處男,年初上網認識一名自稱是大學生的女子,雙方第一次約會就發生性關係,結果男大生竟然就同時罹患梅毒與愛滋,急著找對方一起就醫,對方卻已關閉信箱人間蒸發。醫師除研判該女子故意散播愛滋,並提醒純情宅男性行為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以免後悔莫及。

台中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朱朗軒說,男大生身高一百七十公分、個性害羞內向,自稱從沒交過女友及性經驗,年初跟女網友見面,對方主動投懷送抱,他毫無防備下提「槍」上陣,初嘗性事美好,且對女孩念念不忘,但上網留言,對方未再回應。

全身紅疹下體潰瘍
上月他發現全身起紅疹,性器官更是除紅疹外還潰瘍,上網查詢懷疑自己罹患梅毒,立即前往台中醫院泌尿外科就醫,沒想到抽血檢查發現除了罹患梅毒,還感染愛滋。

醫疑女方故意傳播
朱朗軒形容當時男大生第一個反應不是懊悔、擔心,而是擔心女網友是否早感染愛滋卻不自知。他跟醫師說會盡快聯絡女方一起到院檢查,醫師也立即幫男大生注射抗梅毒藥物。可惜隔周男大生回診,難過表示對方已經關閉電子郵件信箱,再也聯絡不上。
醫師推論,女網友應該早知自己罹患愛滋,仍上網釣凱子傳播性病,卻害一個純情男因此毀掉一生,提醒「年輕人做愛做的事一定要全程戴保險套,才不會『爽一次,遺憾終身』。」

愛滋空窗期3個月
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邱惠慈提醒,愛滋病空窗期長達三個月,如果擔心染上愛滋可在事後三個月到醫院抽血檢查,避免錯過及早治療與防治機會。
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愛滋病承辦人楊珮君指出,故意散播愛滋病可處五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衛生局會主動了解該男大生發病原因與過程,如確認是遭女網友傳播感染,將請警方協助找出病源移送法辦。

預防感染性病 注意事項
.固定性伴侶
.性行為全程配戴保險套
.性行為結束後立即取出保險套丟棄,避免精液外溢
.一個保險套只進行一次性行為,避免多人共同性行為時重複使用交叉感染
.一次性行為只戴一個保險套
    資料來源: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員楊珮君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29/34605214/

SongYY說明
這篇報導看似善意的「警世文」,目的在宣導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但是這則醫界與媒體共同建構的報導,真的對防疫有所助益嗎?

在報導中,無法發言的女方,在真實情況難以釐清的狀況下,被形塑成「早知自己感染身分、偏激惡意的愛滋復仇者」;而感染HIV這件事,則被描述為「純情男因此毀掉一生」、「爽一次,遺憾終身」;相關單位的後續做法則是「將請警方協助找出病源移送法辦 」。

其實整個事件真相未明,報導中充滿臆測與推斷。值得思考的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醫生(或媒體)會直覺式的認為女方必定是故意傳播病毒?又:如果假定事件中女方真的存有蓄意傳播的企圖,那又是什麼樣的社會,使得HIV會變成一種想像中的兇器、一種復仇的工具?為何同樣是疾病,我們似乎不曾聽過「蓄意傳染B肝」的行為或道德指控?

長年關注愛滋議題的喀飛,在《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一文中,恰好能指出這則新聞報導背後的問題(標線為和本則新聞相關處):

『深入探究,包括媒體、警察、校園、社會大眾,整個社會對愛滋恐懼的根本源頭,就是國家衛生主管單位長年以來偏頗、刻板的防治論述-「愛滋很恐怖,感染後人生就完蛋」、「特定高危險族群容易感染愛滋」、「感染愛滋是因為性交氾濫」、「感染者必須懂得自愛,不應該害他人感染」。

當衛生主管機構持續不斷發佈這類思維的各種新聞稿、感染數據、衛教教材,根深蒂固建構了:把「愛滋」、「感染愛滋」、「感染者」視為「無望的絕症」、「道德敗壞者」、「不顧他人死活的復仇者」的刻板印象,連帶產生的對待方是就是「罪有應得」、「揪出害群之馬」、「隔離/遠離以策安全」。檢視現今存在的防疫政策與措施,都可以看見深受這類思維影響的痕跡。

錯誤的論述方向導致深遠且廣泛的影響:感染者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恐懼自己變成被唾棄的感染者),愛滋成為恐怖至極令人畏懼想要遠離的疾病(不想認識),社會大眾誤以為這是道德敗壞之人、他者的疾病(和我無關),傳播病毒的責任全在感染者(我不是所以防護責任不在我)……。在感染者和非感染者之間畫下一道深深壕溝,製造了感染者更艱困的社會處境,更把社會大眾推向遠離愛滋的防疫漏洞。』

醫生或媒體或許出發點是善意的,想要提醒大家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但報導的方向如果能從性教育如何能落實、傳達「性行為中保護自己是自己應付的責任,不要依賴他人」的觀念,或許能更正向達成宣導的任務!

延伸閱讀
【觀點/別讓惡意和恐慌在校園滋長記者會】120927熱線喀飛: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21041215880&myarea=1

2012-10-25

121025 香港文匯報:英政府性教育網被轟過火/中央社:泰推性教育必修 抑青少年懷孕/中國江蘇網:隱晦的性教育只能帶來晦氣的結果

SongYY說明:這三篇關於不同國家性教育的報導或意見評論,顯示出性教育的推行有其急切性,但也常遇到來自忌性社會的保守阻力。延伸閱讀中附有英國Warwick郡的《Respect yourself》性教育網站連結,大家可看看媒體是否誇大扭曲報導;這個網站雖然遭受部分人士批評,但談性時坦然不避諱的態度、兼顧多元的精神(網站中亦有部分給LGBT族群的資訊),值得作為台灣性教育網站的參考!

英政府性教育網被轟過火
2012-10-25 文匯報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為推廣性教育,斥資5.6萬英鎊(約70萬港元)推出網站respectyourself.info(尊重自己),但內容不僅包括人體敏感部位的實照、講解性用語的「性辭典」,更公開討論性問題,開放程度令人咋舌,引起極大爭議;網站更有iPhone應用程式(app)供下載。有團體怒批網站「極不負責」。

這個由納稅人資助的網站近日在考文垂及沃里克郡39所中學推出,供小至13歲的學童瀏覽,迅即引起輿論嘩然。媒體指出,網站含有大量描寫性器官的圖片,為口交、肛交及初次性交等提供「貼士」,更提供購買性玩具的方法。網站設有「你準備好了嗎?」的小測驗,讓學生測試自己是否準備好失身。

談人獸交 鼓勵自慰
網站亦設有問答欄,讓專家解答各種性問題。有用戶問「肛交會否帶來痛楚」,專家建議「使用潤滑劑」。網站亦稱「人獸交犯法,但幻想無罪」,並指自慰可減壓及增強免疫系統。

英國家庭教育基金會指網站只會令年青人建立不當性觀念,無助將來建立穩定、健康和充實的婚姻。國會議員戴維斯指網站「完全不能接受和不恰當」,應立即撤回。

respectyourself.info籌劃經理達納希稱,網站是為滿足年青人對性的求知慾,為了設計網站還特意派研究員到荷蘭,向當地性教育課程取經。有份出資的沃里克郡議會強調,團隊對網站投放了很多考量、關懷和關注。

新聞出處:http://paper.wenweipo.com/2012/10/25/YO1210250012.htm

英國性教育網站因過於露骨挨批
2012年 10月 24日 BBC英倫網

英國全國保健服務NHS為青少年推出一個新的性教育網站,但內容太過露骨遭到批評。

家長們批評NHS的免費性教育網站和智能手機小軟件讓小至13歲的未成年孩子接觸露骨內容,讓青少年「性探索」合理化。

由沃裏克郡(Warwickshire)地方政府和NHS推出的「Respect Yourself」(尊重自己)網站,有男性和女性身體的電腦圖像,並突出男女人體的性感帶,並以俚語文字和圖片解釋男女性器官。

網站上還有性知識問與答,內容涉及各種性愛問題,男女生理結構,懷孕和性病知識,還有一些青少年可能會問的千奇百怪的問題。
性知識答疑解惑

各種問題包括「失去童貞最常見年齡是幾歲?」,「為什麼要等到16歲才能有性行為?」,「那裏買得到印度《欲經》?」

對第二個問題的解答是:「法律規定16歲以前你的年齡太小不能為自己做決定,法律認為年滿16歲的人才足夠成熟能做決定。你自己最清楚,有些人提早,有些人要晚一些。」

慈善機構家庭教育信托(Family Education Trust)說,這個仿效荷蘭對性教育自由開放程度的性教育網站「不負責任」,並鼓勵青少年「不健康的錯誤觀念」。

「這樣回答性行為最低年齡等於是說,青少年只要覺得自己夠成熟就能有性行為,不需要考慮法律。」

「專業的保健人員竟然推出這樣的網站,容許青少年性探索,並用粗俗語言和青少年談論性問題,家長們實在太驚訝了。」

新聞出處: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education/2012/10/121024_edu_sex_education.shtml

泰推性教育必修 抑青少年懷孕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25日專電

泰國參議員波拉潘(Porapan Punyaratabandhu)出席一項國際會議時,敦促泰國應在學校增設性教育必修課程,以控制青少年未婚懷孕造成的社會問題。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今天報導,波拉潘昨天在亞洲人口與發展談判論壇(AFPPD)大會場邊指出,泰國已經過了人口成長失控時期,現在他們面臨的是青少年懷孕失控問題。

波拉潘認為,青少年懷孕顯示生育控制透過各種形式媒體的傳播不足,如果將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可望較有效改善這項問題,許多教師認為性不適合談論,導致性教育推廣沒有進展。

她指出,難以禁止青少年性行為,但必須教導他們有安全的性行為,參議院已在推動學校體系加入性教育的政策。

根據統計,泰國去年人口成長0.56%,比起1960年時的3.1%減少。

波拉潘表示,泰國人口成長率降低,是政府推動家庭計畫的成果,75%的泰國人口現在都有控制生育的方法,每個泰國家庭平均不到2個小孩。

她指出,泰國已沒有人口快速成長的問題,但青少年懷孕伴隨母親與兒童健康、愛滋病毒感染等問題,造成泰國人口品質下降。

衛生廳2010年報告指出,20%的泰國懷孕婦女不到20歲。波拉潘說,青少年懷孕是嬰兒體重過輕的原因之一,而青少年間的愛滋病毒感染也在增加。

新聞出處: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10250151.aspx

隱晦的性教育只能帶來晦氣的結果
2012-10-25 作者: 繆旭華    來源: 中國江蘇網

性話題如今已是大學生間公開的談資,很多高校周邊的『日租房』、『鍾點房』應運而生。更有調查顯示,近半數大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前不久,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女大學生已成為人流(SongYY按:人工流產的簡稱)『主力軍』。

  中國每年人流1300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女性過半,女大學生則是其中的流主力軍。無知無畏,這些女大學生對自身健康及胎兒生命的漠視,令人觸目驚心。人們不禁發問:現在的大學生怎麼了,連最基本的避孕措施都不會嗎?對幼體生命的的絕情處置,作為社會人的溫度和責任心又在哪裡?

  在婚前性行為年齡越來越小,性觀點越來越開放的背景下,中國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卻匱乏得可憐。可怕的是,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來源』。一種是來自網絡,信息暢通,鋪天蓋地,但卻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甚至可能充斥著色情、暴力。毫無遮攔的無痛人流廣告更是其中污人眼球的一筆;另一方面,來自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官方、更正式,但常常是隱晦模糊,遮遮掩掩的,更多的時候是簡單粗暴的,平時悄無聲息,一旦有事情發生,就采取『堵』、『截』、『關』等粗暴措施來亡羊補牢。據中國人口宣教中心近日調查顯示,74%的高中生父母未與子女交流過性知識。

  這兩種截然不同、反差極大的『來源』在現實生活裡缺乏良性互動,後者對前者的沒有起到積極引導和有效規範的作用,青少年難免會通過各種旁門左道『自學』,讓錯誤的性知識先入為主,最終釀成慘痛的後果。

  來自『官方聲音』的性教育不應該再羞答答,而是應該積極、立體、綜合的,這需要更需要家庭、學校的聯動。對孩子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道德情操的感化,還應該包括在生活能力和健康能力積累養成,而從技術環節上引導是其中尤為關鍵的一環。這纔是正確的性教育、生命教育的題中之意。在學校,要有『必修課』,也有針對個別學生、個別問題的『選修課』;還可以採取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在家裡,家長不應該再談『性』色變,可以准備一些科學的性教育書籍,讓孩子讀。更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在家庭中形成豁達、理解的『性成長』氛圍,讓孩子學會正確處理生理及心理問題,建立正確的性觀念,達到性教育最終目的。

文章出處:http://comment.big5.dbw.cn/system/2012/10/25/054321170.shtml

延伸閱讀
Respect yourself 網站
http://www.respectyourself.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