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6

【伊拉克∕歧視】100526中國時報:美軍羞辱伊男童 自家人批可憎

【尹德瀚/綜合報導】

  一名美國大兵駐紮伊拉克期間窮極無聊,竟然去問當地小孩「是不是同性戀」,以及「長大後要不要當恐怖分子」等問題,並拍成卅秒的影片。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引起物議,美國陸軍已介入調查。

  這段影片原本出現在美國大兵羅伯特.羅德里格茲(Robert Rodr iguez)的個人網站,另一個大兵看到後下載與朋友分享,但這位朋友覺得不妥,向北卡羅萊納州的電視台反映,才讓此事曝光。

  美國陸軍發言人卡波諾少校廿四日表示,該段影片丟人現眼,顯然違反風紀,而陸軍已要求羅德里格茲將影片從其網站移除,但影片是否係羅德里格茲拍攝,尚不清楚,陸軍已展開調查。

  這段影片的標題為《未來的同志恐怖分子!》,片頭寫著「我在伊拉克好無聊,所以我自己找樂子」,接著畫面上出現兩個伊拉克男童,旁邊有人用英文問說:「你們是不是同性戀?長大後要不要當恐怖分子?」兩個男孩聽不懂,只是豎起大拇指。

  阿拉斯加州人權組織「阿拉斯加團結爭平等」(Alaskans Togeth er for Equality)發言人史塔勒說,任何人對任何國家的小孩如此殘忍不尊重,都是極其可恥可憎,「何況伊拉克是被我們佔領的國家。」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A11/國際新聞           2010/05/26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100526&nfno=N0112.001&nsno=2&nkeyword=%a6P%a7%d3&SearchArgs=Keyword%3d%a6P%a7%d3%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100427%26DateTo%3d20100526%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2010-05-25

【台灣∕戲劇】100525台灣立報:赤裸上場

◎記者/作者:中央社

螢火蟲劇團推出新戲《電話情人》,將男同志寂寞心境搬上舞台,由健身教練董浚凱(前)擔綱,演出時大多只穿內褲,還一度背部全裸,挑戰演出禁忌。(圖文/中央社)
 
 
新聞來源:2010-05-25 22:35:59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26&pagenode=0&art_id=40671

2010-05-25

【台灣∕人身安全】100525聯合報:劫財同志 「報案就讓你露鳥」

【聯合報╱記者熊迺祺/台北報導】
 

男子鄧偉成多年來專找男同志約會劫財,有人在洗澡準備辦事時,財物遭搜刮,林姓大學生報案後,還被恐嚇要散布「露鳥照」,台北地檢署昨天依恐嚇、竊盜、侵占等罪起訴他,建請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

檢方清查發現,鄧偉成(26歲)經常變換網路暱稱,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已經有15名被害人,其中包括多名國立大學生,檢方上月底曾先起訴他所犯8件竊盜案。

據了解,7年前即有曾偉成犯案紀錄,當時有老師、軍人、警察栽在他手裡,這次雖有些被害人礙於性傾向而不願過度張揚,但有網友將他列為「詐欺獵人」,提醒網友「別跟他約會」、別「人財兩失」。

 
新聞來源:2010/05/25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0/5/25/NEWS/SOCIETY/SOC1/5621712.shtml
2010-05-24

【台灣∕性別教育】100524台灣立報:性別教育在跨性 同不同志皆到齊

記者/作者:宋竑廣
 
■宋竑廣
4月初的時候,我找了一位常常在聊的跨性別朋友辦聊天分享會,題目是「我跨、我不跨,淺談性別中線與現實生活」。
 
顧名思義,像這樣要跨不跨的標題,就不會是講那種吃荷爾蒙、變性手術等成本高昂的跨性方式,而是從生活之中,發掘一些低成本、低社會風險的跨性小撇步,例如:
一、女性化的黑色鏡子:現場有人帶來挺奇妙的這鏡子,遠看是黑色,近看才知道有玫瑰花紋,算是要藏要現皆方便的鏡子。而且價格便宜,造形高貴(因為是彷名牌的),比起離子燙直髮要3,800(男性長髮似乎是最常見的跨性方式),真是方便好用的跨性小道具。
 
二、跟女性真名同音的男性假名:就是唸起來聽起來跟原姓名一樣,但是換個字聽起來就性別感大不同的假名,比方說祺跟琪。這馬上就跑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原生姓名可以做這種小跨性?有的好像很難做,所以要改什麼姓名可以既不衝撞社會,又能在私領域保持這種彈性呢?真是值得研究的跨性別姓名學。
 
三、有梗的跨性髮型:哪些髮型是橫看成男側成女,遠近高低都說得通,既藏又現的小跨性(不是小確幸),這也是值得髮型師好好研究的一門學問,聊天會現場有人的髮型是如此。
 
其他還有在網路上用跟自己原生性別不同的角色等的「小跨性」,個個都能讓人「輕易」體驗一下不同性別。
 
體驗不同性別要幹嘛呢?我想,除了對部份跨性別有意義之外,對於非跨性別的異性戀也是。
 
怎麼說呢?看過一則新聞,有個男的扮成女的,上街之後才體驗到,社會上對待女性的態度很不一樣,他扮成女性去逛街的時候,店員意見特別多,不知是覺得女生好講話還是沒個性?總之更了解女性的處境了。
 
坊間一堆認識男女的書,老師在學校每天教認識兩性,唯獨少了跨性的法子,會不會捨近求遠、瞎子摸象呢?當然扮裝的話可能衝擊太大了,這時用這些跨性小撇步便可以簡單「實習」不同性別一下。
 
除了認識兩性之外,還可以實作像這樣的作業。小明在網路上被小強誤認成女生,交談後小強心儀小明,說:「我很喜歡妳,因為妳跟一般的女生不一樣。」試問小強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申論題20分,請注意不是有寫就有分。
 
這樣東想西想,就覺得跨性潛藏著許多可能。要是日常所及的電視節目,像是美鳳有約之類的,除了養生之道之外,偶爾也介紹一下跨性之道,能裨益健康教育就太好了。
 
(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
 
 
新聞來源:2010-05-24 21:08:46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26&pagenode=0&art_id=40610

2010-05-24

觀點∕藥物】100524蘋果日報: 甯應斌 > 為法務部喝采

台灣政府通常禁不起民粹的壓力,往往在媒體聳動的道德恐慌之後做出違反或曲解法治的決定。國民黨曾批評陳水扁政府利用民粹違法亂紀,但是國民黨自從執政後,面對民粹輿論,也很少能以理服人,一些想佔據道德制高點來漂白自己形象的政客更是挑動民粹的帶頭者。

然而,日前K他命改列二級毒品的爭議上,法務部竟然謹守法規的一致性與實務考量,反對某些立委的提議。法務部認為K他命只是娛樂性暫時用藥,成癮性極低,如果給予使用者觀察、勒戒、強制戒治或判處刑罰,會使學生學業中輟、上班族工作中斷,社會成本反而增加。法務部的立場表現了台灣政府中少見的自制與理性。

其實區分藥物為二級或三級毒品本身並不科學,往往就是政治妥協的產物。像二級毒品的大麻與搖頭丸根本也應該列為三級;或者原本是很通用的安眠藥FM2,因為被冠上「強姦藥丸」,竟然如今也成了三級毒品。如果FM2日後被炒作為二級毒品,這也不會令人驚訝,因為在欠缺理性討論的條件下,某些藥物一旦被標籤為毒品,許多人就小腦反射似地將之視為罪大惡極。

心理依賴與藥無關

在觀察諸如大麻、搖頭丸、K他命這類娛樂性用藥的成癮性時,很多人說這些天然草本藥物或人工化學藥物會使人有心理依賴,或者是一級毒品的入門藥物。這些說法都抽離了使用脈絡與使用主體。

簡單的說,這些用藥在大部分情境下,就和朋友們相聚時喝酒取樂一樣,都是為了助興,為了追求high(興高采烈)的感覺,為了拉近彼此距離。然而喝酒對身體的副作用,酒醉嘔吐的難過,酒醒的頭痛會,都使某些人選擇以助興藥物為替代品,所以這些藥物很多是社交情境的娛樂用藥。此外,還有一些用藥情境和獨自喝酒是相同的,也就是想解脫心裡鬱悶或追求high等飄然感覺。故而只要這些情境或心態存在,就會產生類似心理依賴的表象,這種依賴和藥物本身並無直接關連。

由於這些藥物已經沾染偏差色彩,所以原本就處於偏差行為圈子裡的少數人,可能會在用藥後因為發現不如宣傳的那麼可怕,反而會繼續嘗試其他被標籤為更偏差的藥物。照這樣說來,把K他命改列二級毒品,只會加強其入門作用。就好像如果今天把酒精列為毒品,那只會讓更多人去嘗試其他藥物,因為反正已經在吸毒了,嘗試其他也沒差。

歸根究柢,人們要追求high,要在社交情境中狂歡盡興,這些需求是擋不住的。沒有了K他命,還會有別的替代藥物。享樂主義已經是目前社會的主流之一;社交娛樂性用藥、解脫鬱悶與工作壓力的用藥,甚至是建設性忙碌生活的必要調劑,周末狂歡後周一照常上班,這和過去毒品使人成為無用廢材的形象完全不同。


換個角度來想,在高失業率的今日社會中,無法參與生產又豈是個人罪過?高失業率使人成為無用廢材,其害遠勝毒品,這才是政客應該著力之處。

作者為中央大學哲研所教授

新聞來源:2010年05月24日蘋果日報
2010-05-23

【斯洛伐克伯拉第斯拉瓦∕活動】100523台灣立報:一同揮舞彩虹旗

記者∕作者:路透
 
人們在斯洛伐克伯拉第斯拉瓦舉行的同志遊行中舉著彩虹旗。2010伯拉第斯拉瓦同志彩虹遊行是為了同志、性少數族群的人權舉辦的遊行,遊行訴求性少數在社會與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圖文/路透)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更新時間:2010-05-23 22:25:31
2010-05-23

【歐美∕人物】100522世界日報:就是愛她!「慾望」尼克森出櫃恨晚

【世界日報╱娛樂新聞組綜合報導】

「慾望城市」女主角之一的辛西亞尼克森(Cynthia Nixon)勇敢出櫃,她接受著名同志雜誌Advocate訪問說:「我的愛人克莉絲汀是個有乳房的小男人,如果早在我20歲遇見她,我想我會更早出櫃。」

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電影版「慾望城市2」上映,辛西亞尼克森選在此時以女同志身分受訪,會不會太敏感?辛西亞說:「我的前經紀人的確不希望我出櫃,但我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辛西亞的另一半克莉絲汀從沒給辛西亞壓力,辛西亞說:「我和克莉絲汀都是雙性戀,我們的關係建立在愛情上而非性慾上,如果我們在20幾歲相遇,仍會愛上對方。」

【2010/05/22 世界日報】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0.05.23 03:45 am
2010-05-23

【觀點∕生養權】100523聯合報:聯合筆記/訂做洋娃娃

【聯合報╱梁玉芳】
 

金髮碧眼的白胖洋娃娃,大概是許多人心目中「小孩」的完美範型──玩具架上的華麗娃娃不都是長這樣嗎?如果,這樣美麗的小孩,又流著自己的血液,等於是「自我的改良」,豈不大妙?

 

有錢、有管道的三名男子就真的這樣做了。連續找上相對貧窮的烏茲別克女子人工受孕,達成「訂製洋娃娃」的夢想,一連生了四娃。只要孩子,不要娘。

當「洋娃娃」不只是把玩、逗弄,而真成為對幼小生命挑三揀四時,社政單位該嚴肅地考量:如此看待孩子的生命價值的人,把孩子當成炫耀的「玩具」,真的適合負起教養責任,能夠符合「兒童最佳利益」而履行親職嗎?

台灣社會太缺乏「尊重孩子生命獨特價值」的普遍信仰,所以許多人會以性別篩檢胎兒、墮女嬰,失意時更動輒攜子自殺,任意剝奪孩子的生命與人格。如今,「訂製」小孩,是為成就大人意志;一旦當娃娃長大不再可愛,或者模樣不符訂製者的期待時,被稱為「父親」的,還會付出關愛嗎?

看來,涉案人漠視生命的價值──小孩的價值是建立在膚色與長相,而女人的價值則是卵子與子宮;女性對婚姻的期待、對孩子的情感,或是混血兒在成長歷程的諸多難處,看來不在考量之內。

此案的複雜之處,除了大人對孩子的「規格訂做」、「白種崇拜」可議之外,警方證物則指涉三人可能是同志,貶抑同志言論隨之而起。卻忘了視小孩為附屬、女人為工具的弊病,異性戀也會發生;錯的是這些行為,而非性傾向。

這又涉及另一嚴肅議題:在我們的社會,不准同志伴侶結婚,不准未婚者求助人工生殖,又不准同志/單身者領養孩子,許多真想如異性戀者一樣組成家庭、養育小孩,為「少子化」盡心力的同志,又能有什麼選擇? 

 
新聞來源:2010/05/2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