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9

【北部/座談會】2013年6月份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新竹場

6月份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新竹場


「從來不知道,原來孩子藏著這麼重要的秘密。」

    〝曾經以為,這個祕密我永遠不能告訴父母。〞

「如果可以,好希望你/妳可以更早說出來,不獨自承受。」

〝來自外界的眼光已經令我快喘不過氣,我不想讓愛我的爸媽也承擔。〞

「原來,還有其他的父母們,也有同志孩子,懂這份心聲……」

  〝原來,說出口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好好溝通無損於家人的愛。〞

給每一位正在承受類似心境的同志朋友,以及同志子女的父母們。出櫃(向 他人承認同志身分)一直是同志親子議題中最難走的一步。孩子們花許多年瞭解自己的認同,父母親人卻得從孩子說出口那瞬間才開始學習。雖之而來面對的是爭 吵、流淚、理解、漫漫長夜。對於愛我們、及我們所愛的父母、親人,總是希望能夠避免傷害。是否有這樣一個外部資源可以幫忙我們呢?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定期舉辦的座談會。提供同志的父母與親人一個隱私的空間與專屬管道,瞭解什麼是同志、提供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讓父母們有機會聽聽其他同志父母、以及同志子女的心路歷程與想法。從開辦迄今,已經幫助超過750位的同志父母親人。

無論你的議題是關於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的子女或親人),都誠摯邀請您,帶著故事、疑慮、甚至心情來參加。希望能透過父母與子女們真摯的分享,一起走出幽暗的隧道,共同成長。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對        象:同志的父母或親人
。活動內容:同志相關知識解說、如何與同志子女溝通、
過來人父母現身說法、輔導專家說明相關疑惑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
時間:06月01日(六)下午二點至五點,一點半開始入場
地點: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 (捷運古亭站7號出口)
電話:02-23921969 週一至週五,下午二點至十點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新竹場
時間:06月15日(六)下午二點至五點,一點半開始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 蒙民偉樓(學生活動中心)207教室
地址: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電話:02-23921969 週一至週五,下午二點至十點

※新竹場場地協力:感謝BLG清交部落革
※本活動由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

 

2013年「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全台舉辦時間表

2013-05-29

【台北/晚會】130706熱線第十六屆感恩晚會 需要您的支持!

時間:2013年7月6日(六)18:30準時開演(持預售票券,於17:50優先入場)
地點: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中正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

預售票票價:預售票450元、1000元
現場票350元(無對號入座,晚會當日販售)

◎晚會設有輪椅區與手語翻譯區,若有需求者
請於6/14前與本會聯繫
chiwei@hotline.org.tw

若你有意捐款支持本會 請洽呂主任
行政專線(02)2392-1969
E-Mail:
shjlu@hotline.org.tw
週一至週五14:00~22:00

售票點

同志諮詢熱線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
02-23921969

女書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02-23638244

Par. T
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55巷24號
02-23752112

H*ours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10巷8弄12號
02-23642742

司令 Commander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巷41號2樓
02-23880440

Commander D.
台北市萬華區開封街二段36號B1
02-23890899

拓峰網(網路購票) (網路販售至6月24日截止)
http://bit.ly/Top1069ticket

T-studio(網路購票 (網路販售至6月24日截止)(不需註冊會員即可購票)
http://www.t-studio.info/

※團體票購買方法
台北場20人以上團體可集體購買劃位
週一至週五14:00~22:00,請洽:
02-23921969/
amy@hotline.org.tw(林主任)
台北場團體票截止日期:6月24日(一)

【台北/晚會】130706熱線第十六屆感恩晚會 需要您的支持!

2013-05-29

【台北/義工招募】熱線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每一年熱線都會舉辦感恩晚會,15年來如一日。還記得在晚會熱舞的Go Go Boy、溫馨的櫃父母經驗談、同志高中生的心路歷程,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郭美G(Lady G G)。每一段演出,每一個橋段都是那一年來熱線與同志社群點點滴滴的濃縮。

今年,2013年,我們也將繼續這項浩大工程,持續在北科大舉辦感恩晚會,因此,我們誠摯期盼你的熱心協助,擔任晚會義工,與我們共同完成這場上千位同志參與的盛會。

★熱線晚會義工報名系統http://bit.ly/HPVolunteer2013

★熱線晚會部落格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

◆服務時間:2013年7月6日(六)中午起至活動結束。
部份義工需事前接受培訓及參與準備工作。各組義工當天服務時段略有不同。

◆晚會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中正紀念館中正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捷運忠孝新生站旁)

◆義工說明會:2013年6月8日(六)14:30~16:30

◆說明會地點:真光教會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11號14樓,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健保大樓樓上;可自捷運台北車站M2出口,步行約5分鐘)

◆報名期限:請於5/31前完成報名,若人數額滿將提前截止報名。

◆錄取通知:確定錄取後,工作人員將於6月3日前,以E-mail通知是否報名成功。

◆其他注意事項
1.晚會結束後將會擇日舉行感恩茶會,時間地點將於晚會當天公布,請大家到時把時間空下來喔~
2.熱線將會為每位晚會義工投保,因此我們需要蒐集義工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及身分證字號(個人資料僅供投保使用,絕對不會外洩,所有資料將於晚會結束後一週內銷毀)。
3.晚會當天會有專人負責顧包包,但請穿著輕便,盡可能不要攜帶貴重物品。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洽詢hotlineparty@gmail.com

【台北/義工招募】熱線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2013-05-29

【北部/座談會】2013年6月份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新竹場

6月份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新竹場


「從來不知道,原來孩子藏著這麼重要的秘密。」

    〝曾經以為,這個祕密我永遠不能告訴父母。〞

「如果可以,好希望你/妳可以更早說出來,不獨自承受。」

〝來自外界的眼光已經令我快喘不過氣,我不想讓愛我的爸媽也承擔。〞

「原來,還有其他的父母們,也有同志孩子,懂這份心聲……」

  〝原來,說出口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好好溝通無損於家人的愛。〞

給每一位正在承受類似心境的同志朋友,以及同志子女的父母們。出櫃(向 他人承認同志身分)一直是同志親子議題中最難走的一步。孩子們花許多年瞭解自己的認同,父母親人卻得從孩子說出口那瞬間才開始學習。雖之而來面對的是爭 吵、流淚、理解、漫漫長夜。對於愛我們、及我們所愛的父母、親人,總是希望能夠避免傷害。是否有這樣一個外部資源可以幫忙我們呢?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定期舉辦的座談會。提供同志的父母與親人一個隱私的空間與專屬管道,瞭解什麼是同志、提供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讓父母們有機會聽聽其他同志父母、以及同志子女的心路歷程與想法。從開辦迄今,已經幫助超過750位的同志父母親人。

無論你的議題是關於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的子女或親人),都誠摯邀請您,帶著故事、疑慮、甚至心情來參加。希望能透過父母與子女們真摯的分享,一起走出幽暗的隧道,共同成長。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對        象:同志的父母或親人
。活動內容:同志相關知識解說、如何與同志子女溝通、
過來人父母現身說法、輔導專家說明相關疑惑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台北場
時間:06月01日(六)下午二點至五點,一點半開始入場
地點: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 (捷運古亭站7號出口)
電話:02-23921969 週一至週五,下午二點至十點

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  新竹場
時間:06月15日(六)下午二點至五點,一點半開始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 蒙民偉樓(學生活動中心)207教室
地址: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電話:02-23921969 週一至週五,下午二點至十點

※新竹場場地協力:感謝BLG清交部落革
※本活動由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

 

2013年「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全台舉辦時間表

2013-05-29

【台北/義工招募】熱線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每一年熱線都會舉辦感恩晚會,15年來如一日。還記得在晚會熱舞的Go Go Boy、溫馨的櫃父母經驗談、同志高中生的心路歷程,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郭美G(Lady G G)。每一段演出,每一個橋段都是那一年來熱線與同志社群點點滴滴的濃縮。

今年,2013年,我們也將繼續這項浩大工程,持續在北科大舉辦感恩晚會,因此,我們誠摯期盼你的熱心協助,擔任晚會義工,與我們共同完成這場上千位同志參與的盛會。

★熱線晚會義工報名系統http://bit.ly/HPVolunteer2013

★熱線晚會部落格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

◆服務時間:2013年7月6日(六)中午起至活動結束。
部份義工需事前接受培訓及參與準備工作。各組義工當天服務時段略有不同。

◆晚會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中正紀念館中正廳(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捷運忠孝新生站旁)

◆義工說明會:2013年6月8日(六)14:30~16:30

◆說明會地點:真光教會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11號14樓,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健保大樓樓上;可自捷運台北車站M2出口,步行約5分鐘)

◆報名期限:請於5/31前完成報名,若人數額滿將提前截止報名。

◆錄取通知:確定錄取後,工作人員將於6月3日前,以E-mail通知是否報名成功。

◆其他注意事項
1.晚會結束後將會擇日舉行感恩茶會,時間地點將於晚會當天公布,請大家到時把時間空下來喔~
2.熱線將會為每位晚會義工投保,因此我們需要蒐集義工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及身分證字號(個人資料僅供投保使用,絕對不會外洩,所有資料將於晚會結束後一週內銷毀)。
3.晚會當天會有專人負責顧包包,但請穿著輕便,盡可能不要攜帶貴重物品。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洽詢hotlineparty@gmail.com

【台北/義工招募】熱線感恩晚會義工招募~

2013-05-28

【精選/工作紀錄與省思】130525熱線:彭治鏐 > 瘋狂的社會、「瘋狂」的同志

【爽歪歪網站推薦】
這篇文章發表於日前舉辦的「第二屆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電話諮詢服務」是同志諮詢熱線1998年成立後最早的服務,由接線組義工和督導群默默地在接線室接聽來自各地朋友打來的電話,15年來沒有間斷。
撰文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彭治鏐、也是這項服務工作的負責人,整理了電話諮詢服務的現況,分析來電caller的處境,也提出了反思。

.

作者:彭治鏐/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本文發表於2013/05/25「當我們同在異起:第二屆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

我的不安

要開始動筆寫這篇文章,內心其實很不安,不安的原因有好幾點:

一、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從1998年開始提供諮詢電話服務,至今15年。我負責諮詢電話這項業務是近6年的事情,深知自己經驗、理解到的,只是這15年來的一部分。

二、自己是負責統籌、協調、管理諮詢電話運作狀況的NGO工作者,並非真正坐在接線室裡聆聽電話那端心聲的義工們,更不是那一年近1500通的來電caller們。我只是因為站在工作者這個位置,得以讓自己在今天分享這些真實故事,並深切希望自己的分享,不是在消費這些caller。

三、這是一場探討同志與精神醫療關係的研討會,我不是專業的精神醫療工作者,我只有在大學唸書時選修過一門「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然後有聽過幾次精神科醫師、精神障礙領域社工的授課分享。

四、在同志社群裡常聽到一種聲音:「同志(其實這裡只有單指『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看精神科醫生。」這種聲音,通常是說給仍覺得同性戀不正常、需要被改變的大眾聽的,我猜今天現場,這樣的聲音也會反覆出現。但事實上,15年來熱線接聽的諮詢電話中,一直都有因社會壓力、個人生命事件、弱勢位置,而身上疑似帶有某些精神症狀或精神疾病的caller存在。他們之中有些人有進入精神醫療體系,有些人則沒有。

而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這群很少被同志社群、精神醫療體系、國家政策資源看見的caller們,他們所帶給我的體會與視野。

不只是「同志」諮詢熱線

那麼,熱線的諮詢電話究竟都在接聽什麼樣的電話呢?

熱線自1998年創立之初,便採取同儕輔導的理念,培訓同志義工,由義工接聽諮詢電話。諮詢電話的服務時段從最早的一週兩晚、一晚三小時,擴展到現在的一週五晚、一晚三小時。去年(2012年)一整年,義工們總共接了1489通電話,來電caller絕大多數為生活在台灣各地的同志與同志父母,caller的諮詢問題林林總總相當多樣(見下圖,以2012年為例)。


下圖的諮詢問題分類,大抵不脫每位同志因自己的同志身分而常面對的議題,如:自我的身分認同、結交同志朋友的困難、在生活中出櫃與否、原生家庭衝突、愛滋與安全性行為、轉換性別、尋覓伴侶、伴侶間的衝突等。而多年的諮詢電話工作經驗,也讓熱線對這些同志常面對的生活問題,累積了相當程度的實務知識。

但如果回頭看來電的caller們,同志身分是他們唯一的相同之處(其實單就LGBT四者,彼此間便已有相當的差異),拿掉同志身分之後,他們可能都還有著不同的弱勢位置:有人住在偏鄉、有人是老年人、有人是出不了門的肢障者、有人是工廠作業員、有人是愛滋感染者、有人是心智障礙者、有人在異性戀婚姻中、有人與原生家庭關係決裂、有人患有精神疾病……。

因此,熱線的諮詢電話,不僅在陪著caller面對那些常見因同志身分而有的生活問題,同時也在試著看見每位caller的不同社會位置,特別是那些弱勢的社會位置。畢竟,同志身分只是caller們的其中一個面向,我們要陪伴的,不只是一位「同志」,而是一個「人」。

霧裡看花

從1990年代至今日,台灣各地的同志團體與同志友善資源日漸增多,許多同志在面臨問題時,身旁可能會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支持系統,陪伴著他們。照理說,熱線的諮詢電話服務量應該會逐漸減少,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電話中,仍可聽見許多caller因害怕同志身分曝光,不敢接觸生活周遭的友善資源,導致孤獨一人面對問題。

再者,有些caller則是難以接觸到同志資源,或是難以尋覓適合的同志資源,這些caller往往除了同志身分之外,還具有其他的弱勢身分,對他們來說,熱線的諮詢電話很可能是極少數的生活支持來源之一。在這些caller之中,(疑似)精神障礙者便是其中的一群。我之所以加上「(疑似)」一詞,一來是僅透過電話中的對談根本無法、也不該做任何的精神疾病診斷;二來是諮詢電話只能仰賴義工和caller會談時收集到的片面資訊、以及電話結束後義工的感受與想法,勾勒出caller的樣貌,嚴格說來這些caller的(疑似)精障者身分,是我和義工們推敲、揣測出來的。

當然,有些caller患有精神疾病一事,是caller自己在電話中有所提及。不過對我和義工而言,比較常見的情形,是透過一通又一通的電話,發現某位持續來電的caller「怪怪的,和一般人不太一樣」,經過討論,再加上資訊的來回拼湊(此時義工可能就會有敏感度試著詢問caller的就醫經驗,或用一些問題來粗略評估caller的精神狀態),才推測這位caller可能有些精神症狀。

然而也因為諮詢電話無法見到caller本人,能獲得的資訊有限,而且獲得的資訊也未必準確或真實,勾勒這些(疑似)精障caller樣貌的過程,往往需要好些日子。我常用「霧裡看花」、「試著從一團毛線球裡找到線頭」來形容這過程。

瘋狂的社會、「瘋狂」的同志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種說法:「同志因為主流社會的恐同氛圍,所以患有憂鬱症、自傷、自殺、物質濫用等精神疾病的比例較高」,這種說法也獲得許多研究的證實。然而當我回頭整理接線室裡的(疑似)精障caller的故事時,卻發現這說法過於簡單,並不足以描述、也無法貼近這群(疑似)精障同志們。

我在諮詢電話實務工作中看見的是,所謂患有精神疾病的同志,在他們身上往往不單只有同志身分,更可能同時有著其他的弱勢位置,例如:身心障礙者、經濟弱勢、家暴史、居住於偏鄉、缺乏同志同儕、缺少人際互動、外貌偏離性別規範等不勝枚舉。這些相互交疊、交織在一起的弱勢身分,讓這群(疑似)精障同志處在非常邊緣化的社會地位,他們所要面對的,不是只有所謂的異性戀霸權、恐同氛圍,他們還要面對因其他弱勢身分而有的各種社會壓迫。這些層層疊疊的社會壓迫以形形色色的樣貌出現,讓他們難以接觸到他們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這群同志,有些根本沒有接觸到台灣現行極有限與殘缺的社福資源、精神醫療體系與同志社群,有些則是接觸到卻因其弱勢身分不得其門而入(社福機構與精神醫療體系無法接納他們的同志身分、同志社群則是無法接納他們的精障身分),只有少數人得以幸運地在這三者之間流盪。

這群caller究竟是如何被台灣現行的各種國家政策忽視、排擠、犧牲,而最終變成所謂的社會邊緣人,這不是我今天所能回答的問題。如果要尋找這答案,勢必得花相當大的工夫與文章篇幅。儘管如此,我今天還是想分享他們的故事,因為我相信熱線的諮詢電話、精神醫療體系與社福系統,很有可能就是這群同志所能抓住的少數浮木。

在現有的熱線諮詢電話工作情境中,面對這群caller,義工僅能在有限的資訊下,以自己和caller互動的感受,緩慢摸索出caller的模樣,並尋覓可執行的小小工作目標。這些工作目標真的非常小,卻是義工們唯一可以做的。而這些caller幾乎就在這小小進步、小小退步與有時出現的大大退步的反反覆覆之間,在義工的陪伴下,過著自己的人生。

也許我們該進一步思考,當一個社會越來越瘋狂,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同志變得「瘋狂」。熱線的接線室和精神科的診間,以及社福機構的會談室,都在直接面對這個社會生病、失序的後果。當我們習慣用「生病」的角度看待這群同志時,或許可以想想,我們只是比他們幸運了一些,擁有一些優勢位置、在生命中取得一些資源,因而讓自己長出抵抗社會壓迫的力量。

但如果這個社會繼續再瘋狂下去,難道不會有一天,我們就會是他們嗎?

文章出處:2013年5月25日「當我們同在異起:第二屆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
http://goo.gl/iWTG6

.

135281030452661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電話諮詢服務】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電話諮詢服務,是由受過訓練的接線義工為你服務。

電話諮詢內容:
性傾向認同、愛滋諮詢、安全性行為、法律人權、出櫃諮詢、同志父母、同志場所資訊、情感支持

服務對象:
女男同志/雙性戀同志、跨性別同志、同志父母親友、學校老師、助人工作者

諮詢電話:
02-2392-1970、07-281-1823

服務時間:
每週一、四、五、六、日,晚間19:00~22:00

2013-05-27

【觀點/污名的歷史】130201號外雜誌:吳易叡 > 一個前醫生的非病人誌:同性戀去病化四十年後

【爽歪歪網站推薦】
本文細數了台灣過去40年以來,LGBT同志被病理化、污名化的歷史,以及青少年同志不被看見的處境,對應到近年同志運動興起、保守教會阻擋同志教育的現況,在完整的污名歷史回顧中,作者也以醫師工作的經驗對精神醫療提出反思。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爽歪歪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一個前醫生的非病人誌
同性戀去病化四十年後

13527732273381

.

作者:吳易叡(香港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任精神科醫師、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研究所博士)

.

那年,民權法案制定了將近十年的美國,開始規定精神病院裡工作病患的薪資。那年,一場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讓恐慌瀰漫了整個西半球開發國家的街巷。精神失序不再是機構中收容人的專屬肖像。那年,精神病患與正常人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平克佛洛伊德在《黑暗面的》專輯裡唱著:「很難解釋為什麼你瘋了,就算你沒有瘋。」

那年,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分類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裡剔除,標幟了美國精神醫學界和公民運動共同改變「科學事實」的一道重要里程碑。

然而七年代的台灣對同志而言,並不美好。

退出聯合國後的台灣在政治上開始回歸現實,文化上開啟了鄉土文學論戰,媒體也上開始出現有關同志的本土論述。白先勇《孽子》筆下新公園裡的青春鳥,在媒體報導中其實是「性變態」。 一九七三年三月一日,聯合報《薇薇夫人》專欄討論了剛被逮補的張漢強:

「前天談到的性變態集團,[…]他們曾在新公園遭遇到幾個人一小組,看到單身的男孩,就有人來搭訕。如果一時好奇心,很可能就中了陷阱。再想脫離是很難的,因此『張漢強』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有『斷袖之癖』的男性,也不是新鮮事了,但竟然發展成集團,可以說是形成了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迫切地需要心理醫師,不是屬於精神科的,讓心裡有「疙瘩」的人能找專家談談,免得走向不正常發洩的路途,害別人也害自己。」

對同志一頭霧水的台灣社會,一廂情願地把同志的解釋權交付給「心理專家」,但當時的精神醫學界,就算醫生們也是人手一本DSM,對同志也是一知半解。
所謂專家意見,往往只是一家之言。

例如:八年代文榮光醫師從美國受訓回國,針對「性議題」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文榮光和陳珠璋連續三年蒐集台大精神科求診病患被歸類為同性戀「患者」的病歷,觀察「同性戀引起」的各種症狀,推測它們的成因,並寫成了台灣第一例有關同性戀的精神醫學報告。

這篇大量引用金賽一九四八年出版的性學報告的論文,把觀察對象區分為「潛伏性同性戀」、「境遇性同性戀」、「女性化完全同性戀」和「高度男性化完全同性戀」。他們既是同性戀,也是求診的精神疾病患者。弔詭的是,雖然研究目的為調查同性戀引起的各種症狀,卻也包含了「同性戀成因」的討論。

年代初期,《金賽性學報告》直接影響、或間接促成了美國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界關於同性戀是疾病與否的辯論。但在台灣似乎起不了這樣的作用。同性戀在已被想當然爾置放在一個生態位階上。

經濟狂飆的年代,以都會為主的基督教福音運動勢如破竹地「復興」。熟悉或領略過這股風氣的台灣人應該對社會學家彭懷真《同性戀、自殺、精神病》這本書不陌生。這本書的寫作目的,當然是藉此希冀一個「理性」、「健康」的社會。寫到同性戀,彭懷真大量引述文榮光對同性戀的描述,也說這本書廣泛徵詢精神醫學界的意見。

同性戀和自殺、精神病一樣,在同一個時期浮現為社會沈重的沈痾,於是一起被框起來談。哲學家Ian Hacking說的,動態的名目論(dynamic nominalism),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雙雙倒臥在一氧化碳中的北一女資優生,加深了人們對社會邊緣「物種」的刻板印象。在被精英升學主義蠱惑的台灣社會,許多人就像北一女校長一樣選擇別過臉去:「我們學校裡沒有同性戀。」

民歌手莊祖宜這樣唱著:「沒有誰認真地替他們說話,沒有誰認真地為他們解答。」直到葉永誌,一個帶有女性氣質的國中少年倒臥在血泊中,被罷凌致死。

被賦予厚望的專家,卻往往是被動的。把專家(expert)拆成兩個字:「X」和「spurt」,意思就是壓力下擠出的未知水滴(unknown drip under pressure)。他們一再被迫對社會案件表態,代表的是他們也只能窺豹一斑的科學真相。

一九九三年,高雄陸軍八○二醫院在一年之內發現十多名同志軍人,並因此辦理停役。那時的台灣軍方認為同性戀會導致愛滋病在軍隊中蔓延。因此國防部規定,只要役男體檢時出具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的證明,並經過軍醫院複檢證明為同性戀者,可以「性心理變態」判為丁等體位而免役。

台灣的精神醫學界開始「認識」同志,實際上是隨著性別人權工作者、同志團體的逐漸現身,和社會氛圍的逐漸開放。醫界、學術界、政府單位和公民代表的持續互動,才讓醫生的被動的參與開始轉化為主動支持。

一九九二年,台北陽明醫院周勵志醫生帶領的同志成長團體是第一樁精神醫學在同志議題上的積極作為。透過醫療人員的引導,同志們每週定期聚會,談生活話題,也談時事。三年後,演變為拓展團體的小北同志社開始到電台、酒吧進行有關同志知識的宣導。

當然,醫界對於同志的態度要整個轉換,還嫌太早。和一九六年代開始活動的美國非異性戀醫護社團比起來,父權的台灣醫界依然無法提供醫護人員結社、發出集體聲明的條件。一直到最近十年,身為同志或支持同志的醫護人員,才開始著手研究照護者的態度分析,檢討異性戀主義、同性戀恐懼對精神醫療產生的傷害。

去年三月,由性別團體、直/同志醫護人員和精神醫學界自主發起的「當我們同在異起」研討會,首度檢討了在台灣,同志與精神醫學半世紀來糾葛的關係。而其實促成這波檢討聲浪的其中一道導火線,竟然是年初,是否要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綱的爭議。

四十年了,同性戀在DSM當中已經不是一個病。但在台灣社會中一直都是。

狂飆的冷戰後期,台灣身為一個國際孤兒,社會快速變遷,新價值不斷衝撞著國家安全的現實條件底下,在訴諸「民族復興」、「救亡圖存」的台灣,以道德、健全社會為訴求的保守勢力,找到了見縫插針的絕佳機會,發揮他們的論述。

以父權異性戀為骨幹的家庭價值正在鞏固,香火不能斷;經濟奇蹟正在發生。從農業到工業,馳速轉型的生產線裡看不見同性戀;福音的疾風烈火要在此地復興,要拯救世道。同性戀怎麼可以不是一種病呢?

反過來看精神醫學,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從大監禁到神經傳導物質理論,它在社會中的功能、操作的方式沒有一刻不在變動。但是在台灣,或同為西方醫學「後進者」的華人世界,它很可能只是知識精英安身的傳統選擇,知識或在一個醫生立業後自此停滯。

但在瞬息萬變的台灣社會,他們面臨的挑戰比歐美更灼熱。除了兼顧專業、中立、客觀性之外,更大的任務是符合市場的需求和服務使用者的觀感。除了醫學新知的更新與傳遞之外,還必須給予逐漸開放的社會某種程度的再保證;他們肩負了對於一個未知領域被迫投予想像、詮釋和解決手段的多重任務。

還泅泳於渾沌裡的科學,語言是彈性的,事實是片斷的。

有時候精神科醫生對大眾解釋「發展過程當中,有些同性、異性之間的親密行為並不是固著的」時候,許多時候很輕易而無奈地被轉述為「同性戀是可以預防的」。「再保證(reassurance)」被要求為「鐵口直斷」;「選擇題」變成了「是非題」。

記得學生時代跟診。進門的大學男生痛苦地對醫生說:「我發現對學長有莫名的好感。」「我好怕自己將來成為流浪漢、罪犯,再不然就是同性戀!」其實,他尋求認同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但醫生對他自己也沒把握的話題,也只能支吾地說:「先別擔心,你可能只是英雄情結的固著而已。」

這男大生已經二十多歲了呀!我好奇,他現在到底在哪裡?但我不敢去想。

因為我更無法忘記八年前,剛成為住院醫生的第二個月,某個晚上接到電話,話筒的遠端聲音如此氣弱卻鎮定,而被告知患憂鬱症的女同好友選擇結束生命時,身為一位新科專業人士的無力感與罪惡。直到如今離開醫學崗位之後,時時耳聞更多身為同志的醫護人員選擇了以更極端的方式離開。他們不只離開醫業,也離開了塵世。他們的離去,在如此固若金湯的結構裡,似乎是一種必然。

我常揶揄地想,希波克拉底誓言裡的「莫傷害」召喚的是誰?如果同性戀一直都沒有除病化那不更好?那將不會有模糊地帶,讓「何謂同志」如此難解的問句在調色盤上任意沾染人所好惡的顏色。那也將不會是一條道德命題,在社會上接受嚴厲的刀剮。在精神機構裡,至少還有溫飽,至少有救命的最後防線。

然而這是虛妄的。時代在前進,精神醫學也在前進。

國界瓦解了,各路同、異、跨性戀人如今可以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姿勢放逐自己、暫時旅居,甚或建立自己的人生。但國家退場之後,市場便開起一連串的佔領計劃。DSM在改版中,這個與藥物開發商關係匪淺的診斷聖經,將如何主宰著我們的精神狀態甚至公民身分?則仍然無人能夠預測。

.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he City Magazine (HowWhy) Issue 437. Feb. 2013
Posted 2nd February by Harry Yi-Jui Wu

文章出處:原刊載於香港號外雜誌2013年2月號「中港台同志運動專輯」
http://crookedtimberlands.blogspot.hk/2013/02/an-ex-doctors-note-on-non-patients-40.html

2013-05-26

【觀點/跨性別與精神醫療】130525高旭寬:手術自由,換證自由

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發言稿

手術自由,換證自由

作者:台灣TG蝶園 高旭寬

DSM5把「性別認同障礙」更改成「性別不安症」

「性別不安症」的定義是—個體感受到或展現的性別與法定性別之間的不一致,我覺得這個概念跟性別認同障礙的差別不大,它只是從男女兩種概念擴大成比較多選項而已(例如廣義的跨性別),為什麼我這樣說呢?

如果性別不安症有性別光譜的概念,認為男女已經不能設限在特定的社會角色、外貌形象甚至是身體性徵上的話,那為什麼還有不一致或一致的區別呢?就好像如果已經沒有門,那為何還有「在門內」還是「在門外」的區別呢?因此我認為精神醫學裡頭性別光譜和性別多樣性的概念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開放。(我們的性別樣態怎麼會只有「2的3次方」種,我們可是有2的300次方種啊!)

很多跨性別朋友是從這些「醫學定義」來認識自己,無論是「性別認同障礙」或「性別不安症」都是一個症狀或疾病的概念,仍然是把跨性別者遇到的生活困擾視為個人身心不一致的結果,因此需要動手術或改身分來滿足個人身心一致的需求,站在醫療的位置上似乎看不見這些困擾是來自於環境的壓力和污名使得跨性別者無法安身立命。醫學知識究竟是解救蒼生的良藥,還是歧視的根源?究竟能帶給跨性別者自信自尊?還是讓人只能自卑地欽羨正常男女的形象,盡可能讓自己適應良好、融入社會?

不過精神醫學書籍怎麼定義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用書籍中的概念來行使權利的精神科醫療人員該怎麼做評估和協助,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

十年前就有朋友問過我,你們變性人生活上遇到很多麻煩,很痛苦,所以要去變性改身分,但是精神科的評估標準之一又得是「適應良好」的情況才能去動手術,那你們去找醫生時,到底該表現得很痛苦,還是很開心?

我朋友的問話很清楚點出「醫療診斷定義」和「評估標準」之間的矛盾,而且也看得出精神評估只是變性的例行公事,實際上確實是如此,很少有人真的認為門診十分鐘的談話或一對一的晤談能夠給我們什麼幫助和力量去應付生活上遇到的麻煩,大家在社群中互相交換評估心得,傳授怎樣的說詞才能盡快取得診斷證明,當醫師發現大家的說詞都一樣時,就開始變換問話方式,當醫師發現大家會帶假媽媽來門診(證明家長同意)之後,就開始要檢查媽媽和小孩的身分証……這是何等怪異的景象!

精神醫療人員如何面對自己被國家當成維護性別秩序的把關工具 (只允許「有性別困擾但又同時具備理性樂觀、與人為善,低調不造次」的人變性),又同時被聰明自主的跨性朋友當成取得專業認證的工具?現在已經有精神科醫師感受到執業上矛盾和困擾,陸續退出評估的行列,我們難道不用反省精神科評估的必要性?

再者,找醫生評估也需要花錢,醫院已經陸續把很多評估項目變成自費(如心理測驗、心理師和社工師會談),加上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很多中南部的朋友舟車勞頓,請假北上一趟就為了看10-15分鐘的門診,國家設立這樣勞民傷財的關卡,我們只能幻想健保給付來解決經費的問題,中南部醫療資源不足,難道還要訓練專業人員廣設變性評估單位嗎?這裡面隱藏了多少醫療利益?隱藏了多少維護男女二元性別秩序的意識型態?醫療成本和社會壓迫全部都由跨性朋友買單!?如果真的是為跨性朋友著想,取消評估不就好了!

「取消文件上的性別註記」和「放寬性別變更標準」都只能減少一些生活困擾,但不可能避免性別刻板化的觀看和規訓,為什麼?

因為性別制度當中隱含著容貌歧視和刻板印象,尤其是老的、醜的、肥胖的、不會打扮的男男女女和不男不女。即便是好看的跨性朋友,也會面臨人際互動中,別人想確認我們性別的情況,如果別人問:「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就是很想問、很想知道怎辦?跨性朋友還是得長出回應的能力,我非常不希望再用「禁止歧視語言」的方式阻斷對話,因為我們怎麼認定歧視語言?問人家是男是女算不算歧視?心裡有疑問不能問嗎?現在性平法和性騷擾法已經搞得大家不敢說話,變得很有禮貌,但心裡對於不男不女的異樣感受和困惑仍在,卻因為動輒得咎的「友善規訓」而不敢對話,同時跨性朋友也一直被保護的概念弱化,變得更無能無力。

人從出生開始就從四面八方接收兩性文化和貫穿人生時序的各種性別角色,「男女授受不親」的情慾管控,用廁所、宿舍、衛浴、房間、群體等具體的生活空間和服裝儀容區隔男女,更遑論充滿禁忌的身體教育更是天差地遠,這些有形無形的性別制度如果不一起翻轉,是不會停止大家繼續區分男女的。

多元性別的概念,不應該被用來建立更縝密的性別控制系統

在性器官可能改造、性別註記可能取消的情況下,有人說為了「醫療」和「犯罪偵查」的需要,應該要登記「染色體性別」,這樣的說法讓我匪夷所思,染色體不只有XX和XY,還有XXY、XO、YO、XX上多出一小段等等更多樣性的組合,我們尚且不知道「登記染色體性別」跟醫療和犯罪偵查到底有什麼關係,歷史上就已經發生過女性奧運選手不具備XX染色體或女性性徵而被取消參賽資格的憾事,由此可知如果研究者和主事者的腦袋不改,再怎麼厲害的科學研究都會被拿來服務管理者和主流的意識形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我強烈主張台灣要像阿根廷一樣,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更換性別身分,變性手術也應該像整型手術一樣自由,不需要經過審核和評估,如果有人擔心性別秩序會因此大亂,很抱歉,這就是社會大眾要面對的事實,性別秩序早已大亂,大家都要有心理準備—妖怪就在你身邊!期待「變性自由」和「換證自由」開啟全面性的性別革命!

本文稿原發表於:2013年5月25日第二屆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發言稿
轉載自:高旭寬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sukuan.kao/posts/50012531337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