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2

【台灣/歐洲/同志家庭】150729 自由時報:只能當孩子的陌生人! 同志雙親為親權提抗告/150723 關鍵新聞網:義大利禁同性婚姻 歐洲法院判決:違反人權,侵犯隱私與家庭生活的權利/150727 風傳媒:反《同性伴侶法》台灣天主教團:為何看荷蘭,同性戀在俄羅斯是犯罪

爽歪歪編按:台灣現在有越多越多 LGBT 家庭加入生養孩子的行列,但在法律上支持這類多元家庭的權利與保護卻付之闕如,不只對原本家庭支持關係就薄弱者,雪上加霜;也更加鞏固、強化了社會歧視的氛圍。近日,歐洲人權法院就義大利同志伴侶一案,做出判決,全文重點摘要可見張宏誠教授的精彩摘譯(亦可收藏重點筆記版本)。國家法律應給予人民在權利上的安定、並積極促成人權平等的狀態,不應置 LGBT 伴侶及其孩子於無法可用的狀態。將多元家庭排拒於國家保護之外,讓個別家庭必須前仆後繼為其權利進行奮戰及奮鬥狀態,幾乎可說立法及司法機關的怠惰處置,成為置多元家庭於高風險的幫兇。

150729 自由時報:只能當孩子的陌生人! 同志雙親為親權提抗告

parent1

一對同性伴侶育因法而無法收養自己的親生小孩,今(29)日協同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及社民黨立委參選人李晏蓉,至士林地方法院提出抗告,希望透過此舉使得法律與行政體制有所改變。(圖擷自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現行法律並沒有禁止單身收養,但同志伴侶收養在法律上卻未能擁有親權。一對同性伴侶育,一方接受人工受精後育有2子多年,但法官卻以同志家庭的孩子會成為輿論焦點,而駁回他們的收養申請。因此,他們今(29)日前往士林地方法院提出抗告,希望能透過訴訟,讓法律體制以及社會行政都能夠進而重新檢討。

parent2

大龜和孩子相處融洽,卻因在台灣法律上只認可伴侶中的生母的親權,卻成了孩子在法律上的陌生人。(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提供)

據《風傳媒》報導,大龜與周周是一對已相識15年的同性伴侶,周周約7年前曾到加拿大接受人工授精,產下一對龍鳳胎。當他們計畫要申請收養後,社工曾前往探視,對於他們的撫養能力也給予肯定的評價,但法官最終以「社會未有共識的狀況下,同志家庭的孩子會成為輿論焦點」為由,駁回申請。對此他們今日協同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及社民黨立委參選人李晏蓉,至士林地方法院提出抗告,希望透過此舉使得法律與行政體制有所改變。

社民黨立委參選人李晏榕說,「依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關係兒童之事物,應以兒童最佳利益之觀點出發。而我國釋字第587號、第623號解釋皆闡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內容及精神已為我國司法實務所採納。」而同家會收養發言人則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同志以人工生殖的方式生產,但台灣的同志家庭卻被迫隱形,也被迫面對單親的問題,「在台灣法律上只認可伴侶中的生母的親權,另一個家長和孩子卻成了法律上的陌生人。」據同家會統計,台灣有超過3,000個正在考慮生養和已經生養孩子的同志家庭。

法院在審理親權案件時,依賴的是來自社工的訪視報告,但大龜與周周的案例卻不被採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呼籲,法院作為一個維護人權的機構,應該正視多元家庭的存在,並積極創造友善的環境,保障他們的法律權益。
原文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4976

150723 關鍵新聞網:義大利禁同性婚姻 歐洲法院判決:違反人權,侵犯隱私與家庭生活的權利

Sid Weng 2015/07/23 14:38:00 發表於 • 社會 • 國際

歐洲人權法院(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21日判決指出,義大利缺乏足夠的同性伴侶保護法令,甚至不予承認同性戀關係,已違反人權。這項判決將迫使義大利加速同志權益的立法。

聯合報導,這起案件的源頭來自於3對義大利的男同志,他們先前向義大利法院爭取同性婚姻的權利,但義大利最高法院今年2月以憲法不允許同性婚姻為由,駁回他們的聲請。當事人上訴到歐洲法院,承審法官宣判:義大利政府沒有立法協助同性伴侶維持穩定關係,已違反歐洲人權(ECHR)公約第8條:「尊重隱私與家庭生活的權利」。

歐洲法院的判決指出,同性伴侶被迫在義大利過著雙面生活,「他們可以公開自己的同性戀關係,卻無法獲得官方正式承認,自然無法取得合法的家庭地位」。歐洲法院21日的判決,預料將對義大利政府造成一定程度壓力。

多數歐洲國家對於同志權益重視,也允許同性婚姻,但義大利是目前少有不承認同志婚姻、甚至連同志伴侶關係都還不具有法律地位的歐盟大國,義大利現任總理倫齊(Matteo Renzi)上台後,承諾要立法通過同志伴侶可藉由註冊取得相關法律地位與權益等,但至今尚未實現。

LGBT_rights_in_the_EU.svg_-763x1024

(從這張2015年歐盟同志權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實心顏色越多的國家,代表對同志越友善。其中,紅色實心代表該國承認同性婚姻,西班牙、荷蘭、德國等都在內。義大利的顏色都不是實心,代表一切都在計畫中,不過還沒成定局|Photo Credit: Wdcf CC By SA 3.0)

風傳媒報導,義大利仍在同性婚姻保障權利上缺席,為此,歐洲法院已經宣告,公民伴侶法或伴侶登記制度是最能使同性伴侶關係獲得合法認同的方式,參與歐洲法院的47國裡,已經有27國通過這樣的法案。

同性伴侶權利推動組織GayLib的創始人歐里阿瑞(Enrico Oliari)對歐洲法院的判決發表聲明指出,「我們感到很高興」,並形容結束了長達18年的戰鬥,包括8年在法庭上的戰鬥。

地球圖輯隊報導,倫齊上周末表示,他帶領的政府將在年底推出民事同性伴侶的相關法律,也希望義大利憲法改革與國會事務部副部長史卡弗羅多(Ivan Scalfarotto)不要再絕食了。他從七月初就開始絕食抗議同志權益相關立法不完善。

義大利承認民事同性伴侶關係的法案還卡在參議院,排在上千個反對派提出的修正案後。其實目前在義大利有少數的市政府允許民事同性伴侶關係,但是全國禁止同性結婚,現存法律的同性權益也有諸多限制。

RTR4ANF2-1024x673

(義大利一對同性伴侶在國外結婚後,回到羅馬市政廳登記,開心地和揹著義大利國旗肩帶的羅馬市長馬里諾合影|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自由報導,義大利為傳統天主教國家,倫齊日前表示政府將立法允許同性婚姻,立刻便引發上萬民眾在6月走上羅馬街頭抗議。但如同天主教徒佔也多數的愛爾蘭,在義大利也有越來越多民眾支持同性婚姻。不久的將來,所有人的目光都將聚集在義大利政府是否會推翻歐洲法院的決定。

新頭殼報導,今年5月愛爾蘭舉行同性婚姻公投,超過6成選民投下贊成票,也成為全球第一個透過公投,讓同婚合法化的國家。公投結果振奮全球同志權益運動,也獲得各國肯定;但也出現反對聲浪,梵蒂岡國務卿帕洛林(Pietro Parolin)就表示,愛爾蘭的公投結果是「人性的失敗」。

原文網址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3700/

150727 風傳媒:反《同性伴侶法》台灣天主教團:為何看荷蘭,同性戀在俄羅斯是犯罪

郭昱宏 2015年07月27日 16:10

護家盟到法務部前,對同性伴侶法表達反對意見。(郭昱宏攝)

法務部鑑於世界潮流改變,研議制訂《同性伴侶法》,保障同性伴侶權益,護家盟和統一教、天主教等團體27號前往法務部陳情見,護家盟秘書長張守一表示,如果通過此法,下一代有可能產生對性對象與行為的混淆,他反對政府改變傳統婚姻定義,因為會影響下一代對性行為的認知與人格發展,破壞傳統家庭倫理,並向法務部遞交陳情書,現場亦有支持同志團體到場表達不相立場。

張守一表示,今天是來「說明」,而非抗議。希望法務部能聽取意見。他強調,當一個行政機關對於是非無法正確認知時,至少行政機關應該保持行政中立。他表示,同志性行為具有誤導性與傳染性,既然會影響青少年的性行為認知,就應該給予限制,不該被公開宣揚。但如果是在私領域範圍內,還可以包容。

台灣天主教團秘書長陳科表示,政府不應為了亞洲第一個對同志婚姻保障立法的虛名研議設立《同性伴侶法》,應多關心民生社會、經濟的問題。他表示,各國國情不同,其他國家的案例不符合比例原則的看法,不應修改法律,他表示,目前全球有70多國視同性戀者和同志性行為犯罪,例如俄羅斯和新加坡,理由何在?而法務部的研究和思維邏輯為何是從德國、荷蘭、法國等已有伴侶法的國家進行研究,已失去客觀性的研究。

護家盟:有人權不代表有婚姻權

護家盟認為,這將影響並傷害下一代對於性行為的正確認知與人格健康發展,並破壞世世代代傳統家庭的結構與倫理,政府必須區分人權、行為權以及婚姻權的份際與差畢,有人權並不代表有行為權與婚姻權。

統一教副協會長閔代璽表示,同志性行為是淫亂且破壞公序良俗,會衝擊未來青少年的價值觀。

他認為,這議題並非人權問題,而是是非問題,同性婚姻牴觸傳統婚姻價值,他說,「一男一女婚姻的結合,自然會有下一代產生,這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但同性伴侶的結合,卻無法自然產生小孩,必須透過領養等方式,這非自然,已違反天道。」

持不同立場的左翼無產階級同志聯盟、恐性與受暴連線兩位代表,則高舉彩紅旗、及「功利婚姻=蓄奴+強曝」、「關你屁事」等標語在旁表達反對意見。

護家盟到法務部前對同性伴侶法表達反對意見,左翼無產階級同志聯盟、恐性與受暴連線兩位代表,也在一旁舉標語表達另一種民意。(郭昱宏攝)

原文網址 http://www.storm.mg/article/58844

2015-08-01

【香港/同運】150719 破折號:專訪陳可樂

爽歪歪編按:陳可樂是一位香港的同運份子、也是在教會學校長大的基督徒,同時也是酷兒空間 Wrong Side Cafe 創辦人。在這篇超過萬字的三集採訪稿中,可樂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從美國這次的婚姻平權勝利談起,觸及福音教派、同運中的不同辯論及歷史、香港與台灣的同運脈絡等等,是一篇能引起了解、思考與討論的深度訪談。

colachen(陳可樂。圖片轉自香港獨立媒體。CC授權。)

專訪陳可樂(1)-美國彩虹勝利?

訪問&整理:林朗彥 黃莉莉

記:彩虹熱潮為何會在香港引起討論?

可:為什麼特別是這次的「彩虹熱潮」在本地引起這麼大的反應?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同志婚姻已在法國合法化,而加拿大亦早已合法化,數到最近的,便是兩個月前的愛爾蘭,更加是以公投的方式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已其實本來在美國,為數不少的州份已經允許了同志婚姻,只剩下部分人口較少的州份,例如德州,依然不准同志結婚。是次高等法院的裁決,就令到剩餘的州份要盡快為同志婚姻立法。那一個美國的法律議題,為什麼會造成本地的回響呢,我想是因為一向在自由、人權的議題,香港都會一定程度地扣連上美國,或「睇美國頭」。

關於引發本地回響,另外一個分析是,美國是基督新教及保守黨勢力很強的國家,假如連美國的福音派和基右都敗陣,那本地的福音派和基右,甚至整體的基督徒,都會有很大的危機感。而宗教保守黨之所以保守,是因為它的社會想像是「除它以外都是魔鬼」,它們想像基督教群體以外的事物,都是會引惑人犯罪的,而這些幻想的敵人遠不止同志,還有如吸煙、飲酒、媒體和性等等。而他們要保衛的,正是傳統核心家庭價值。

在香港,基督徒的人口比例大約是10%,而同志的人口比例也恰巧大約是10%,彼此都是少數,而差異就在於資源。其實自殖民政府以來,基督教團體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已取得相當多的社會福利資源。即使你不是一個基督徒,你的生命很多程度上都會與基督教文化接合,所以受新教文化影響-如曾經上過教會、讀過基督教中學的-遠超過10%。在香港接觸過新教文化是一個普遍的經驗,這正是「耶撚」一詞的由來,就是因為太多人在這個群體中受過創傷,或是受這文化排拒。

記:怎樣看基督教的婚姻論述

可:現時的婚姻其實理應已經過世俗化的過程,理應是政改分離的,即使在婚姻誓詞裡,亦主要是一些價值,如尊重、包容和愛等,宗教在其中的成分已是極少。而宗教保守派始終想保守的,就是一男一女的婚姻,即是核心家庭。在他們的家庭圖像中,甚至是沒有舅父表哥堂表嫂大姑媽,是沒有這種概念的,只能是一種狹窄的家庭觀。其實在聖經中,有很多人物都是有多於一名妻子的,例如亞伯拉罕,而當代基督教文化中,多妻故然是罪,但不結婚也可以是一種罪,根據明光社的標準,他們其中一個指責同志的理由是不生兒育女,教不傳宗接代已經可以是罪。但我們想想耶穌,其實他也違反了聖經的家庭價值,到三十歲還不結婚生子,拿今天的話來說,還不是一個「廢中」?我們又想想耶穌的「父親」約瑟,其實他與耶穌根本沒有任何關係,他只是「戴綠帽」,這又有何家庭價值可言呢?今天宗教保守派所保衛的,是什麼呢?

那為何基督教與婚姻有這麼大的關係?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西方文化裡,婚姻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講講情人節的故事,在羅馬帝國的時代,是不許基督徒結婚的,曾經基督徒也是愛情被詛咒的一群,有一位叫Valentine的人偷偷為基督徒成婚,結果被羅馬朝廷處死,後來才有了記念這位人物的Valentine’s Day。為什麼婚姻對基督教如此重要,因為契約精神就是基督教的核心,整個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一份契約,所以聖經是由兩份「約」組成。而為何傳宗接代如此重要,是因為過去以色列民族曾受到長久的殖民統治,羅馬帝國的想法是,以色列是一個無根的民族,過往也只是埃及與巴比倫的奴隸。以色列人要去這一想法反抗,所以生育後代、宗族傳承,作為政治運動就變得很重要。而到了現在,要質問的就是,經過政教分離次後,還需要把基督教的信念作為婚姻的普世內容嗎?

記:同志與信徒是否有相似之處?

對於信仰儒家文化的上一輩而言,基督教才是打破家庭價值的現兇。我曾經上過教會,我爸有天對我說「你哋啲基督徒做咩亂倫啊?」,我便很驚訝「吓,亂倫?」,「你哋叫自已個仔做弟兄架!」。在信仰儒家文化的人來講,倫常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各安其位,不可有所超越。所以對傳統中國人而言,基督教才是脫軌的。在基督教文化中,除了父母,或者親兄弟姐妹,基本上是可以和任何人結婚。而在封建時代,歐洲也是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的,而他們的皇室,為了要保存封建皇朝的月脈,其實必然是近親通婚的。現時很多基督徒會有一種道德指控,說支持同性戀就是支持亂倫云云,而亂倫的確是新教歷史的一部分,從另一角度看,對於儒家文化,基督教才是亂倫。

其實早期基督徒的經歷,與同志是十分相似的。曾經基督教也是長期被壓抑在地下,不能夠公開宣稱自己是基督徒,一旦被抓便會施以酷刑,這個情況不止出現在羅馬帝國時期,在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亦出現過。早期日本基督徒主要是受到荷蘭傳教士濡染,這班人包括一些藝妓、皇室侍衛甚至皇帝近親,這些人遭到追殺。政府抓捕基督徒,即「滅耶」,只要家中有耶穌像已可治罪監禁,又會要求人踐踏耶穌像,以測試人是否基督徒。基督教的這些歷史,這段「不可見光的愛」的過去,其實與同志的苦難有很大的共嗚,如果基督徒硬要把自己放在同志的對立面,他會忽略了很多東西,不單止忽略了同志也是人,更忽略了作為基督徒的歷史和身份。

原文網址 http://www.hkdash.com/post/14109

專訪陳可樂(2)-細探同運辯論

訪問&整理:林朗彥 黃莉莉

記:可否講講美國的同運策略?

可:在香港,我們有大愛同盟,而在美國,同志運動亦非常強調「愛」,以其作為論述的重點。美國同志運動有兩大助力,其一就是「愛」,由於美國是基督教社會,同志運動便嘗試以愛喚起共嗚,希望遊說自由派基督徒的支持。其實基督教的愛是一種普世的愛,所以同志便嘗試指出,在同一種愛下,我們可以被平等化。而另一助力自然就是黑人運動。黑人運動是美國爭取平等權利的先行者,故同志運動亦會對它模仿,例如亦會將自已定位為一種身份政活運動,尋求要有大眾所擁有的權利,一如黑人要求要有白人的投票權。

但這種「平權」只是同運的一種策略、一個部份,而不是它的全部。美國有一本關於同志運動的論著,名叫《Against Equality》,內容反對以平權運動作為同志運動的唯一主軸,作者認為平權運動是一個死胡同,它假設了同志婚姻是運動的終極目標,而且這是所有同志唯一渴望的。平權運動看似非常正面,但其實忽視了同志運動內部的分歧,例如種族及性別的分歧。平權運動以非常正面、陽光的方式作為自身敘述,但是否在捨棄自身過去呢?同志過去被人羞辱、歧視,所以更要展露驕傲的一面,這故然是一種策略,但如果為了一個策略而放棄其他策略,運動便會變得平面化。作者嘗試介入同運中的情感政治,他甚至提議辦一個「gay shame parade」而不是傳統的「gay pride parade」,用意是要塑造運動對不同情緒的包容力,因為情緒承載了運動的歷史,使其變得有質感、有厚度、有故事。這些故事包括如圖靈(按:電腦科學之父)的故事,他最後服毒而死,非常悲慘;又例如 Oscar Wilde(按:作家王爾德)的故事,因為他愛上了自己的表哥,因為他的同性情懷,而被監禁。這些都是很可恥的故事,而它成為了同志很重要的文化。說近一點的,台灣作者白先勇,在他的著作《孽子》中,描述一班同性戀者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裡「釣魚」,在夜幕低垂的時分結識其他同志,是一個很不見光、很羞恥的狀態。而《孽子》裡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其實是紀念在國民黨遷台時被殺的左翼份子,銘誌這段白色恐怖的黑暗歷史,同樣是一段可恥的過去,政治與同志的相近性,在文學中得到了巧妙的結合。

記:同志運動還有什麼分歧、差異?

可:同志運動內部還有很多辯論和矛盾,其中一派的同志是要求廢除婚姻制度,他們認為婚姻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其實襲斷了很多社會資源,包括很多只給予夫妻的福利、保障、房屋津貼和公民權等等。其實很多人是被排除在這些社會利益之外,即使我過得很慘,但我是單身的話,依然是處於劣勢,公屋便是一好例子。又例如採多元關係的人,他們不是因為結不到婚才採取多元關係的,而是多元關係本來就必然存在於社會之中,那為什麼這些人就不值得社會去支援呢?由此可見,其實異性戀婚姻不單是排拒了同志,而是排拒了更多種不同的人,所以部分同志運動會主張把整個婚姻制度拆除。而這一派人之所以反對同志婚姻,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只會加強了婚姻制度的霸權,令它得到多一個群體的認受。同志認同婚姻,只會進一步將單身、多元關係等其他所有狀態,描述成結婚前的少年荒唐,而不可以是安頓人生的選項,總之最終還是要結婚。而這正是酷兒所反對的,指出同志運動並非一向只以婚姻平權為目標,例如80年代的美國同運,其實是爭取全民的醫療福利,這是不論性向都能享受的。為何同志運動不單是爭取同志福利,又為何女姓主義運動不單止爭取女人福利,這是很好的提醒,就是所有所謂的族群運動,或身份政治運動,所爭取的目標必需要有普世的價值,對所有人都是公允的,才會有政治能量,否則只是小數人爭取小數的福利。正如基督徒一男一女的婚姻信仰,應用在教內當然沒有問題,但作為一個普偏的、公共的政策,就不可以用自己宗教的價值去定義所有人,必需要與其他群體協調。我們可以看到,近年同志運動的資源,傾斜投放在爭取婚姻平權,以致忽略了其他問題。

還有很多不同的辯論發生在同志群體之中,例如同志之間互相的恐懼,又例如厭女情結。即是如果一個同志是「乸型」、娘娘腔,就會被認為不是一個那麼好的同志,最好的男同志是應該像男人、「straight acting」,而這種想法其實是源自於社會對女姓的貶意。而這對同志是很真實的,譬如在同志交友網站,很多人會寫明「no sissy」,而這種對女性氣質男性的擯斥、恐懼,其實跟恐同直人的心態是同出一轍的。對於變性人、跨性別人士、drag(異裝),其實在同志內部依然有著異性戀霸權般的排拒性。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其實美國同志運動可以走上主流層面,是有賴於drag queens(易服癖者)這個群體。在70年代,發生了著名的Stonewall Riot(石牆酒吧暴動),這是一場維持了七天的暴動。事源一天晚上,警察到了紐約格林威治小鎮上一間同志聚集的酒吧,即石牆酒吧,意圖作拘捕,並開始以警棍毆打。其中一名drag queen首先攻擊了警察,然後演變成以「讓黑手黨和警察滾出同性戀酒吧!」為口號的暴動,最終政府屈服。然後,同志的力量不再隱藏,在暴動之後很多新同志組織建立起來,並及後演變成全國性的運動。現今美國媒體所描繪的男同志形象,都是很健碩、陽剛,都是很具男性氣慨的,而drag queen則變成小丑,只是運動的配角、點綴,甚至有人在gay parade中會說「好心你就唔好影衰同志運動啦,你著到鬼五馬六,會破壞主流社會對同志嘅接納架」。所以同志運動需要很多的反思,如種族面向的,我們看到很多的同志形象都是白人的,還有強壯的,那不好看的、黑人的、中東的,又在哪裡呢?所以去解讀美國同志運動,不能夠只說「love wins」,它只是很特定的,在法律的範籌上取得一個小成果,但絕對不是同志運動的所有。

台灣詩人陳克華,曾經在主流報章批評過,台灣同志運動太早與女性主義運動接冾、走得太近,應該保留一點距離。為什麼呢?因為女性主義運動是很避忌談性的,很排拒情慾,他們認為女性情慾是會遭男性宰制的,是會遭到性化、物化,談性便很容易被父權社會利用。而陳克華認為同志不應有這種包袱,同志不是要融入主流社會,不是要變成「我都好乾淨、我都守身如玉」,而是要展示慾望,一種可與主流道德抗衡的多元情慾,包括肛交等。陳克華的詩,會使用很多一般不會用的、很污穢的意像,如濃瘡、血液、分泌、腐壞等等,他想做的,是將同志漫長黑夜中,那些不見光的事物都揭露,要社會接受原原本本的同志的存在。而陳克華本身也是佛教徒,所以也可以說他是在打另一條的宗教戰線,因為在台灣華人社會,佛教機構也是一股很強的保守勢力。

記:你怎樣看香港同運?

可:我對近年本地同志運動的觀察,是很多時會有距離感,會覺得外國同志運動的進步,都沒有發生在香港。香港一直以來都自詡國際城市,國際社會有的,我們都要有,亦所以我們步伐一直比人慢,香港社會的開明進步,其實只是假像。就拿「妹仔」制度(蓄養丫鬟、蓄婢)來講,香港到1973年才廢除,可見其實香港一直落後。香港到2000年後,才開始有同志集會和遊行,起初是很少人參與的,但會有很多人站在行人路上圍觀,其中不少人載著口罩,這班可能就是那些想隱藏身份的同志。同志遊行的參與人數,是逐年增加的,後來不少議員都加入支持,而長毛就是最堅實的一個,自有首次「國際不再恐同日」,他已經參加。

香港同志運動一直處於落後的狀態,其發展也是一個極為艱辛的過程。其中一例就是同志團體「香港彩虹」,曾經一度面臨倒閉,當基督徒將同志運動形容得像一頭強大、三頭六臂的可怖魔鬼時,坦白講實情就是同志團體根本缺乏資源,事實就是「差啲執笠」。其實直到非常近期,香港才開始有可見的同志團體,在陽光底下去運作,而尚有很多是隱姓埋名的。例如女同學社,你到他們的辦公室,會看到他們的活動照片,很多都以箱頭筆劃去相中人的雙眼。一個團體,他們的會員參加完活動以後,即使貼在自己的地方,都要如此隱密,為什麼呢?原來他們說,經常接受媒體訪問時,記者會拍到辦公室環境裡的照片,然後可能會員的家人看到,便會發現他們的同志身份。他們要處理得非常小心,就算是辦個生日會,都要做足保密工作,因為這些同志被發現,後果是不止於「鬧兩句」,可能會遭斷絕關係,會被踢出家門。我自己家也收留個一個這樣的青年人,就在去年,一個才二十歲的男同志,被父親趕出家門,這個男孩子很傷心,沒有辦法下只能出走。在2014年,依然有人因為同志的身份,無家可歸。而剛提過的「香港彩虹」,便是去接觸、接收這種情況的同志,有些可能才十多歲,還未完成學業。而為這些同志提供庇護的「香港彩虹」,差點要結束,當時一些團體內的前輩主動賣淫,以繼續支援機構的租金,續租會址,讓一班年輕同志有個安身之所,香港同運正是如此艱難。去年我開了Wrong Side Cafe,聚集了一班同志客人,曾經有一位十九歲的男同志跟我分享他的經歷。原來他十六歲那年,被家人綁架到內地,在內地,他被多逼看精神科醫生,做了很多測試,甚至是電擊。他的父母堅信兒子的同性性傾向是病,迫他看了很多醫生,最終要由香港社工到內地救人,把他帶回香港。而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原文網址 http://www.hkdash.com/post/14112

專訪陳可樂(3)-跨越我的衣櫃

訪問&整理:林朗彥 黃莉莉

記:可否分享你作為同志的個人故事?

我自己是上基督教學校的,也有上教會、參加團契,我是那種名列前茅的學生,所以牧師很喜歡我,我自己也很喜歡牧師。在這樣的背景成長的我,當發現自己是喜歡男生的時候,可想而知是多麼崩潰。一方面,我在學校是一個基督徒;另一方面,我是一個儒家家庭中唯一的子嗣,所以壓力很大。那時有很多東西抑壓著,不能跟任何人說,會很想哭,又怕被家人聽到,真的會爬進衣櫃裡去哭,把自己埋在衣服裡哭,所以「出櫃」的比喻是很真切的。每星期我到團契,都哭著問牧師,為什麼人總是要犯錯,牧師說「祈禱吧,你祈禱便可以了」,如是者,我常常禱告,但上帝始終沒有把我變「正常」,沒有把我變成直人,沒有讓我愛上一個女孩。自己的性器官,還有性慾,成為了很大的困擾,為什麼要有反應、為什麼要有渴求,這些問題令我變得壓抑。有一年,李安的電影《斷背山》剛上映,奪得了奧斯卡獎項,當時的校長在週會上向所有學生說「我聽人講,《斷背山》係講有對同性戀拆散人哋個家庭,所以你哋千祈唔好睇啊」。聽在耳裡,我就覺得,為什麼自己要受這些氣,為什麼我要每星期都聽到被侮辱的說話,聽別人說自己不應該存在?漸漸發覺自己變得很奇怪、抑鬱、內向,會不做功課,會逃學,老師就建議我見社工。我接觸的是一些主流社工,其實是很親和的,但我甫坐下,便發現他頸上繫著十字架,就變得沒有心情了,也不可以講出真實的問題。那時真的會嘗試自殺,會覺得世界上已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擇,我知道自己沒有其他可能性,我就是喜歡男人,我不能享有與其他人一樣的生活,是在社會以外,被其排斥的。如果上帝創造人是完美的,我就是不完美那一個,是「整錯左嗰件」。那時候會以為只有我一個是「基佬」,會覺得沒有男孩子會喜歡我;以為「基佬」都是在美國,會想如果自己真的有一個愛人,但他在地球的另一邊,或者就在美國的一個小鎮上,但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相遇,感到生命十分悲傷。同志身份對生命的影響非常巨大,因為我懷有一個big secret,它使我跟家人、朋友都隔絕了。

記:怎樣克服這樣的處境?

可:我有所轉變的契機,大概是「破處」吧,哈哈。人愈大,接觸的資訊愈多,也有互聯網,有msn及同志論壇,可以邀約到別人。在我差不多升上大學之前,覺得要在上大學前「破處」,就約了一個年紀比我大的男人去約會,然後我就很「厚面皮」地跟他說「其實我仲係『處男』,你可唔可以教我,我咩都唔識」,他也很好的答應了我。他本身是教琴的,於是有一晚我們就在一間琴室裡做了,他也很好地引導了我的第一次,教會我享受自己的身體,雖然我們沒有做完全套。到今天,我仍然很感激這位前輩,對於我而言,那是一次性啟蒙,並不是單純一個好色的年輕人去滿足自己,而是去了解自己內心的慾望。這些慾望是很難掌握的,你並不知道它具體會變成什麼,我到底是渴望一副健美的身體,還是「大JJ」呢,還是我只是希望有人疼我、有人告訴我「其實你都好正」呢?

2015-07-13

【台灣/性知識】150607 聯合報:擦掉前 看一眼 你的精液健康嗎?/附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衛教文章

擦掉前 看一眼 你的精液健康嗎?

2015-06-07 聯合報 記者鄭宏斌/報導

例故事:「射精怎麼像在調珍珠奶茶?」30歲陳姓男子和女友穩定交往,性行為也很正常。但最近一時興起,因女友經痛,只好要求女友口交,高潮後卻發現在精液中有紅紅的透明凍狀物體,好像「珍珠」,讓他和女友陷入一陣恐慌。

禁欲太久 精液呈淡黃色

有伴侶的男人,另一半多半會注意到精液的狀態;單身男子則要更懂得自我觀察,做好「槍枝」保養。台南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沈坤宏指出,一般精液的顏色大致上從乳白色到灰白色,甚至淡黃色都有,透明度和黏稠度則依照每個人身體狀態不同,呈現狀態也不同。

「淡黃色通常是禁欲太久。」但沈坤宏笑說,現在社會開放、媒體發達,要看到這種顏色並不多,若性活動頻繁,男性即使看到淡黃色精液,還是要注意一下。

精液愈白 不代表精蟲愈多

沈坤宏表示,精液有時候呈現過分乳白色,反而是感染徵狀,醫學上並沒有研究證實,精液顏色與男性生育能力的強弱有絕對關係。

生育能力仍決定在精蟲的品質與數量,最低精蟲標準,是每次射精時精蟲數須達3900萬隻以上,其中至少要有40%的精子具有活動力。

黃色或紅色 精液有狀況

「精液異常大致分為兩種顏色,紅色和黃色。」沈坤宏行醫數十年,見過許多不同顏色、型態的精液,他指出,以這兩種異常的精液色系最常見,隨著儲存在精囊的時間越久,紅色還會演變為暗紅色、棕色和紅黑色,黃色則是會變成黃綠色。

此外,若是高潮時射出凍狀精液,過了一小時後仍沒有液化現象,也是不正常的。

1.紅色代表出血 不宜拖延

紅色的精液,代表出血。沈坤宏指出,射精出血時通常不會感到疼痛,所以部分患者不以為意,但其實攝護腺、前列腺或精囊可能已經發炎,腫瘤和結石也會導致出血,甚至有患者一拖再拖,最後就醫時發現已經罹患攝護腺癌末期。

2.黃色代表感染 恐致不孕

黃色的精液,代表受感染。輸精管或泌尿道內有發炎現象,可能是前列腺或精囊發炎,患者射精時應會感到灼熱或疼痛,應盡速就醫,否則造成不孕的可能性很大。

春秋季易感染 性行為謹慎

沈坤宏觀察,泌尿道感染患者人數激增,多集中於春、秋兩季,由於氣候溫暖穩定,性行為頻繁,可能間接造成感染,建議民眾性交前應做好保護措施,更要慎選性伴侶,口交時也要戴套,才不會喝到「珍珠奶茶」或是「調色飲料」。

治療早洩的「減敏療法」,若是雙手不乾淨,大量摩擦龜頭、尿道口,也有可能造成泌尿道發炎。若是原本沒有早洩情況的男性,過度使用「減敏療法」,會造成「角質化現象」,也就是龜頭長繭,反而容易造成延遲性射精。

【精液隨堂考】

奇美醫院針對精液的顏色、黏稠度、液化時間,提出一份精液外觀評估:

1.透明度太高

顏色部分,一般應為灰白色,若是精液透明度高,代表重度缺乏精子。

2.黏稠度不夠

黏稠度部分,可用被拉長的距離來測量,完全液化的精液,可拉出3到5公分的細線稠體,若少於3公分就會影響精子的活動力,進而影響繁殖力。

3.未呈膠凍狀

若是男性高潮射精後,精液沒有形成膠凍狀,也能合理懷疑,儲精囊是否阻塞或是已經缺損受傷。

4.遲遲不液化

液化時間需要男性耐心測量,將檢體拿到陰暗處放置一個小時,觀察過程中的變化。精液在射出人體後,受到儲精囊凝結因子的影響,會結成膠凍狀;20到30分鐘後,又會受到前列腺液影響而液化,超過30分鐘沒有液化即可視為異常;45分鐘後仍然沒有液化,就是疾病的表現,需要就診。

新聞出處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79/950278-%E6%93%A6%E6%8E%89%E5%89%8D-%E7%9C%8B%E4%B8%80%E7%9C%BC-%E4%BD%A0%E7%9A%84%E7%B2%BE%E6%B6%B2%E5%81%A5%E5%BA%B7%E5%97%8E%EF%BC%9F

精液帶血是性功能異常前兆嗎??

2009-7-17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衛教文章

2694095298_679b98eeb0_b小張今年三十歲身體一向健康,這天來到泌尿科門診,緊張的對醫師說:「昨晚親熱後,老婆發現他的精液顏色變紅都是血,嚇死人了,到底怎麼了? 」小張的情況是精液帶血,也就是所謂的血精症,這樣的病人門診並不少見。

血精症好發於二十到四十幾歲、性活動頻繁的男性,有些症狀出現一、兩次後便消失,有些則反覆發生持續數年。突如其來的精液帶血使患者擔心罹患嚴重疾病,或性功能出問題,因此對性生活產生疑慮及不快的感覺。

精液製造始自睪丸製造精子,於副睪丸成熟後經輸精管運送至儲精囊存放,儲精囊也分泌部分精液;射精時精囊內的精液加上攝護腺液經射精管及尿道射出體外;上述生殖道器官若出現病變即可能使血液滲漏進精液造成血精症。臨床上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炎、儲精囊囊腫或黏膜過度增生、尿道發炎或囊腫、生殖道結核菌感染或外傷,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凝血功能障礙也可能造成精液出血。

診斷除了病史、症狀及理學評估,所需檢查包括尿液分析及細菌培養,以找出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或其他疾病;精液分析可確定血精症的診斷,同時評估精蟲品質;經直腸超音波掃描攝護腺、精囊等器官則對病灶確認最有幫助。

治療視病因而定,泌尿生殖道感染需以抗生素治療;血管異常可用內視鏡電燒治療;囊腫可做囊腫抽吸治療;若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凝血功能異常就要針對病因加以控制;對症治療,血精症可獲良好控制。

血精和陽萎有關嗎? 需停止性生活嗎? 是惡性疾病的病徵嗎? 這些是病患最關心的;血精原因和支配陰莖勃起的賀爾蒙、神經、血管及陰莖海綿體並無直接關係,所以並不會造成器質性勃起障礙,倒是因為血精的嚇人症狀使患者對性行為心生疑慮而可能導致心因性陽萎;血精症好發於性活動頻繁的年紀,有人認為和生殖道器官黏膜充血、增生有關,因而認為適度降低性生活頻率對症狀改善有幫助;血精症的原因大部分是生殖道發炎、血管異常或囊腫等良性疾病,惡性腫瘤引起的比例並不高,所以只要經過適當檢查並不需要特別擔心。

文章出處http://www.tpech.gov.taipei/ct.asp?xItem=161459&CtNode=14910&mp=109141

圖片來源:Flickr by Stephen John

sexguru01 爽歪歪給你更多精選性愛新聞!!(按我)

2015-07-12

【國際/同志大遊行】150617 酷新聞:彩虹戰勝歧視 韓國法庭放行同志遊行/150522 中央廣播:連禁10年 莫斯科再禁同志驕傲遊行/150629 自由時報:土耳其同志遊行 警方竟出動鎮暴水車驅離/150701 關鍵新聞網:iTunes開設LGBT專區、土耳其水砲鎮壓 天空高掛彩虹

爽歪歪編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6月26日宣布美國50州全面開放同志婚姻,緊接著在全美各地的同志驕傲遊行中,民眾們無不歡樂共慶。然而,同時在韓國、俄國和土耳其等地,同志遊行依然遭受到政府及反同組織的阻撓,並且發生水砲與橡皮子彈的強力鎮壓與零星流血衝突。

酷新聞:彩虹戰勝歧視 韓國法庭放行同志遊行

日前報導(韓國基督團體 阻礙同志遊行舉辦)過,今年的韓國同志遊行本來擬定在6月29日舉行,而警方在5月29日才以先到先得的形式接受申請,於是同志團體與基督團體兩邊都在5月20日起各自動員在警署外露宿,搶入紙申請。不過到30日南韓警方就拒絕了雙方的申請。

最新發展為首爾市的行政法庭於6月16日裁決警方應准許同性戀舉辦遊行,這無非還給LGBT團體一個公道,而本月同志遊行未能獲警方批准。雖然屢屢遭到干擾,不過同性戀驕傲主題的活動上週已經開幕。

k3 k2 k1

原文網址 http://ageofqueer.com/archives/3796

 


俄國警方拘留了好幾名同運份子,因為他們意圖在莫斯科舉辦未經政府核准的同志遊行,同時警方也拘捕了幾名反同志的東正教抗議分子。最終雙方共有14人遭到逮補。(譯自影片說明

連禁10年 莫斯科再禁同志驕傲遊行

中央廣播電台/吳寧康-2015年05月22日 上午11:40

俄羅斯活動人士今年舉辦同性戀驕傲(Gay Pride)大遊行的計畫,再度闖關失敗。莫斯科市政廳21日一如往年般地宣布,不會同意這項活動。

國營的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引述市長發言人報導,「我們已警告主辦單位,這項遊行將不會獲得授權,並且告訴他們一旦無視這項禁令的風險。」

儘管當局並未說明禁止這項活動的原因,但對「同性戀驕傲」的主辦單位來說卻不感意外。他們自2006年以來,年年試圖在莫斯科舉辦這場活動,但從未成功。每次只要他們試圖舉行公開活動,莫斯科警察就會立即進行驅散。

主辦單位先前提出申請,要在5月30日舉辦2場會議和1場遊行,他們預期每場活動可望約有100人參加。

主辦人士之一的阿列克謝夫(Nikolao Alexeyev)告訴法新社說,雖然未能獲得許可,但他們仍計劃在30日採取某種行動,不過地點尚未決定。

支持同性戀的遊行活動在俄羅斯仍屬罕見,同性戀在俄羅斯直到1993年才除罪,在1999年之前都被視為一種心理疾病。

原文網址 http://n.yam.com/rti/gay/20150522/20150522047931.html

 

土耳其同志遊行 警方竟出動鎮暴水車驅離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遊行民眾遭水柱沖散。(美聯社)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遊行民眾遭水柱沖散。(美聯社)

2015-06-29 23:0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26日裁定同性婚姻全國合法化,引發國際間關注,土耳其則是在當地時間28日舉行同志大遊行,大批民眾揮舞著六色彩虹旗,在伊斯坦堡的街頭行走,不過此舉卻遭當地警方干擾,警方更出動鎮暴水車驅散民眾,引發爭議。

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遊行地點在伊斯坦堡的塔克辛姆廣場(Taksim Square),當地雖然有例行性的警力駐守,但是當遊行開始後,大陣仗的警力出動,土耳其警方除了動用鎮暴水車驅散民眾外,還使用了橡膠子彈等武器,在大批警力的優勢下,遊行人群隨即遭沖散、驅離。

至於土耳其的同志遊行從2003年以來,每年都會在伊斯坦堡進行。報導稱,今年的遊行正逢伊斯蘭教的齋月,而土耳其目且仍禁止同性婚姻,同志遊行對保守的穆斯林來說尚無法接受,可能是警方驅離民眾的原因之一。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民眾倉皇躲避水柱。(路透)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民眾倉皇躲避水柱。(路透)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有民眾遭鎮暴水車沖倒,無力起身。(路透)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有民眾遭鎮暴水車沖倒,無力起身。(路透)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參予的民眾倉皇逃離現場。(美聯社)

土耳其同志大遊行遭警方驅離,參予的民眾倉皇逃離現場。(美聯社)

原文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363430

 

全球同志大遊行》iTunes開設LGBT專區、土耳其水砲鎮壓 天空高掛彩虹

Sid Weng 2015/07/01 15:48:00 發表

中央社報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26日宣布美國50州全面開放同志婚姻,落實婚姻平權,締造美國同志平權運動歷史性的一刻,成為全球第23個同性婚姻合法國家後,包括加拿大、德國以及紐約、舊金山等地都舉行盛大同志驕傲日大遊行,成千上萬遊行者走上街頭,大肆慶祝。就連社群網站也被「彩虹」攻占,估計全球約有2600萬臉書使用者網頁換上了彩虹標誌。

自由報導,全美最多同性戀聚集的加州舊金山,在美國時間28日舉行世界上最著名的同志驕傲大遊行(Gay Pride Parade)。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也參加,帶領著8000名蘋果員工一起參加遊行。並在推特上公開活動照片,與網友分享。

庫克一直都是婚姻平權和同性戀婚姻的支持者,在《富比士雜誌》的世界前500大企業中,庫克是唯一公開宣布出櫃的CEO。去年他公開出櫃後,也曾經公開參加這項大遊行。他在推特上貼著一張蘋果公司員工的合照,照片中,員工身穿白色蘋果上衣,手舉彩虹旗揮舞著,和他一起參加同性戀遊行。

庫克的推特

庫克在推特上表示這是一個婚姻平權的勝利,並引用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1997年經典廣告中親自配音說的話:「那些瘋狂到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人。」(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蘋果並在自家iTunes上成立「以同性戀為榮( LGBT Pride )」主題專區。專區裡同時也紀念1969年6月28日發生的石牆暴動( Stonewall riots ),並在之中規畫一系列的電影、音樂、電視節目以及廣播等各類型的App展示,讓更多人能了解並參與同性戀的相關知識。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Photo Credit: Apple iTunes

Photo Credit: Apple iTunes

聯合報導,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也在其他國家掀起波瀾,愛爾蘭都柏林和法國巴黎等許多城市,28日也舉行同性戀大遊行。許多同性戀表示,美國高院的裁決是分水嶺,世界各國很快就會紛紛贊成同性婚姻。

都柏林有6萬同性戀參加遊行,規模為愛爾蘭史上最大。愛爾蘭上月剛舉行公民投票,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許多遊行人員表示,美國高院的裁決,增添了他們歡慶的氣氛。

在亞太地區的菲律賓、印度和澳洲等地,同性戀維權組織表示,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可能幫助他們的國家改變對同性戀的態度。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與伊斯坦堡(Istanbul)塔克辛廣場(Taksim Square)也在週日舉行同志大遊行,但卻遭到警方以沒有申請為由,派出大批警員鎮壓,並使用以水砲、橡膠子彈、催淚瓦斯等手段驅離遊行民眾。但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就在警方啟動水砲時,卻意外在天空中創造出了一道彩虹,讓警方暴力鎮壓更加諷刺,也令不少民眾大受鼓舞。

rainbow in turkey

這張照片被貼在Reddit網站後,也迅速引發網友們瘋傳。而儘管土耳其遊行民眾遭到驅散,隨後不少民眾又再度聚集起來,繼續在街頭上跳舞、為同志平權發聲。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因適逢齋戒月,他們申請遊行被拒,擔心恐惹惱保守的穆斯林。今年的穆斯林齋月自6月18日開始,到7月18日告終。

土耳其是少數沒有將同性戀視為犯罪的伊斯蘭國家,不過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2015-06-27

【美國/婚姻平權】150627 爽歪歪編譯:全美同性婚姻合法裁決背後的真實人生:Jim Obergefell的故事

全美同性婚姻合法裁決背後的真實人生:Jim Obergefell的故事

2015-06-27 爽歪歪網站綜合編譯
(其中有部份譯文來自淡藍網的報導,特此說明)

Obergefell,這個大家或許不熟悉的名字,卻是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所以會討論同性婚姻合法的原告之一。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將4宗來自不同州的同性維權案件併案,以其中最早提出訴訟的Jim Obergefell為名,統稱為 Obergefell v. Hodges (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而Obergefell這個名字,在美國婚姻平權的歷史中,日後註定會被不斷、不斷的提到。

今年48歲的Obergefell,在歷史性的一刻正在法院,聽著法院廣場上集結的群眾唱著美國國歌。「在那一刻,我感覺到我比之前更像是一個平等的美國人」

00001temp他的先生,John Arthur,也在場陪著他,但是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Obergefell手上有兩個已經焊在一起的婚戒,一個是他的,另一個是Arthur的。幫忙焊接的朋友在戒指內側刻了一個凹槽,裏頭裝著Arthur的一部分骨灰—John Arthur,已經在2013年10月,因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過世。

「我將這視為我對John的另一個承諾」 他告訴時人雜誌:「我們為了彼此展開了這場戰爭,如今為了他、為了我們的婚姻,我完成了。」

要知道他們當初為何提出訴訟,要從他們特別的婚禮開始說起。

死亡證書上的未亡人:對關係的承諾

在結婚前他們已經是長達20年的伴侶了。在這20年間,他們曾討論過結婚,但都沒有嚴肅看待。他們不希望結婚只是象徵性的,而是希望能有實質法律上的意義,就像他們的異性戀朋友婚姻一樣。

他們是在2013年六月底時步入婚姻殿堂,當時Arthur已因ALS臥病在床,且病情急轉直下。促使他們舉辦婚禮的原因是2013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訴溫莎案(United States v. Windsor)中,推翻了《婚姻保護法》(DOMA)中歧視同志婚姻的條文,也使美國同性伴侶若能合法結婚,則享有和異性婚姻相同的平等權利,如稅收減免、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等福利。

「John當時已經在家中接受安寧療護了,」Obergefell回憶起當時的景況:「我們知道判決即將出爐;因此我們緊靠著彼此,在電視機前等待著。當宣布的那一剎那,我立刻探過身去擁抱他,親吻他,然後就跟他說:『我們結婚吧。』」

淡藍網2013年的報導,詳細說明了這一段過程:

『但對他們來說,結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所在的俄亥俄州在當時明令禁止同志結婚,而前往其他州結婚也很困難,因為 Arthur患ALS 的緣故,失去行動和說話的能力,嚴重時甚至無法呼吸,所以幾乎無法出遠門。

他們倆人對紐約州、加州、華盛頓州、馬里蘭州等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州份進行對比後,最終選擇了距離相對較短、註冊婚姻等待期只需48小時的馬里蘭州。

通過親戚、朋友、同事的資助以及一些人士的捐款,他們籌集到租用醫療運輸機的費用,當地醫療機構表示願意免費提供救護車送他們去機場。

2013年六月底,Obergefell獨自飛往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登記並領取結婚證,數小時後飛回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48小時後,他們的婚姻關係生效,兩人登上前往巴爾的摩的飛機,同行人士包括一名攜帶兩箱急救藥品的護士以及Arthur的阿姨。

當天上午10點39分,飛機在巴爾的摩降落,兩名飛行員走出機艙,這意味著當前這架飛機完全屬於馬里蘭州。之後,Arthur的阿姨在機艙內為這一對男同志伴侶主持婚禮,引導他們許下誓約、交換婚戒。自始至終,Obergefell一直握著亞瑟的手。』

0000001

當然他們沒辦法蜜月旅行。他們結婚數天後,一位老鄰居將他們的狀況告訴Al Gerhardstein,一位當地的人權律師。

「我馬上知道他們會有問題」 Gerhardstein 律師說道 「而我知道他們大概沒有想到—誰會在結婚之後想到死亡證書這件事?」

Obergefell 與Gerhardstein後來見面了。Gerhardstein告訴他,在俄亥俄州不只同志婚姻是違法的,而且他們在馬里蘭州的合法婚姻也不會被認可。

「他抽出了一張空白的死亡證書和我說 『你知道,當John Arthur去世時,俄亥俄州政府將會說他是未婚的,而你的名字將不會在未亡人(surviving spouse)的欄位上出現』」Obergefell說 「於是我和John決定提起訴訟」。

Gerhardstein律師告知他們需要一份(命令性)禁制令保障他會在死亡證明書上被列成配偶。數天後他們發起訴訟了。一位聯邦法官做出有利他們的判決,這個決定當時引發不少爭議,甚至一位心生不滿的公共州立法者發起了對該名法官的彈劾。

Arthur在數月後去世。他們在法律上獲得的初步勝利並非只是理論上的:Obergefell 的名字的確在死亡證明上被列為未亡人。但是接下來俄亥俄州政府上訴到高等法院,對此提出不服,而如果州政府成功,官員將能重新核發一份上面沒有Obergefell名字的死亡證明。

高等法院後來宣判州政府勝訴,但Obergefell再接再厲繼續上訴到最高法院。如果最高法院不站在他這邊,那麼新的–他被除名的–死亡證明很有可能會重新核發。

從2015年4月最高法院開始聽取證詞,到6月底做出裁決,關心婚姻平權議題的支持方與反對方莫不屏息注意發展,但是對Obergefell而言,整個判決有更私人的意義、關乎他和Arthur在一起的20年。

在一起的日子

他們經常彼此開玩笑說,他們是「『三』見鍾情」。

在1990年代早期,當時Obergefell才出櫃不久,辛辛那提大學旁有一間叫 Uncle Woody的酒吧,他們在那裏透過共同朋友的介紹而相識。初見面—沒有火花;第二度也在那裏見面—沒有火花。直到他們第三次在一位共同朋友的跨年夜派對上,兩人在香檳開瓶的那一剎那陷入了愛河。。

「那個時候我就是去參加新年party,然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了。」Obergefell回憶著:「他的幽默感、他的魅力、他的寬宏大量都讓我如此著迷;他總是能逗我發笑,而且他真的很體貼。」

1990年代是個和現在完全不同的時代。「我們從來沒想過我們有生之年居然能夠結婚。」Obergefell坦承。

Arthur是Obergefell第一個認真交往的男朋友。Obergefell在北俄亥俄州天主教家庭長大,是六個小孩中最小的。他在20好幾十才和家人出櫃,當時他母親已經過世,他最先告訴他的大姊:他打電話和她邀約晚餐,並說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她討論。

他大姊,Ann Hipper 回憶道:「我孩子跟我說『舅舅一定是要告訴你他是gay。』」

當他們共進晚餐時,Obergefell握住姊姊的手說:「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

「什麼事?」他姐姐問:「你要說你是gay嗎?」

Obergefell 當場愣住了。

「我不會在意這個的」他姊姊告訴她 「那就是你」

他的其他家族成員也同樣的鎮定,不感意外。

Arthur過得比較不輕鬆。他的母親和兄弟接納他的身分,但和Arthur關係緊張的父親,數年後才得知他是同志的事實。

「當我父親終於可以面對時,我想事情已經好轉」 Arthur的兄弟 Curtis說。

Jim與John,John與Jim,他們分不開。在約會不久後他們便同居。他們在IT諮詢與客戶關係經理的數間公司中同事過,有時他們的辦公桌只隔幾呎而已。他們重新修復老房子、買當地畫家的畫裝飾。Obergefell是較嚴肅與理性的那位。Arthur,如同他的兄弟形容的,整個人「充滿魅力」,而且有嘲諷的幽默感。

00000001

2011年冬天的某一日,Obergefell注意到Arthur的左腳在走路時直接拍擊地面,然後他開始會跌倒。對他而言要進入他們的小福斯汽車變成相當困難。當他們向家庭醫師就診,醫師轉診一位給神經學家。診斷是:ALS。他們再問了別的醫師,答案還是:ALS。

「了解那代表什麼意思」Obergefell在訪談中哽咽的說 「是讓人絕望的」

隔年夏天,Arthur開始用拐杖走路,不久後拐杖換成助行器,助行器換成手動輪椅,手動輪椅再換成電動輪椅。他們再也無法住在原本兩層樓的房子,而搬到辛辛那提越萊茵區的一樓公寓。

2013年初,Arthur已無法行走只能臥床。居家照護也開始了。Arthur從來不生氣。他從不問「為什麼是我?」Obergefell打點一切。

「當我看到他能這麼好的去面對」Obergefell流淚說到,「我很難去生氣」。

然後他們結婚了。他們的婚姻只延續了3個月又11天。

Obergefell 現在仍住在原本的公寓,他們收集的畫作幾乎占滿每寸牆面空間。Arthur也在這裡,他的骨灰被裝在一個盒子中,藏在安全的地方。在某個時間點,Obergefell會將Arthur的骨灰撒在北卡羅萊納州外岸—那裏他們有棟房子的水中,但是他現在心理上還沒準備好。

對於成為公眾人物,Obergefell覺得既陌生卻又興奮。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意義是 「為了我曾許下的承諾持續為John奮鬥,讓John繼續活下去。這是我保護他與榮耀他的方式。」

責任編輯、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執行編輯)
2015-06-25

【奧地利/愛滋】150625 SongYY編譯:這本雜誌是用HIV感染者的血液印製…..雜誌印製背後的故事與理念/150507 蘋果日報:愛滋血印雜誌 破迷思

這本雜誌是用HIV感染者的血液印製…..雜誌印製背後的故事與理念

2015-06-25 熱線爽歪歪網站 綜合外電編譯

0001temp
了引起關注,一份小規模的奧地利男性雜誌用了摻有HIV陽性血液的墨水,印製了一整期的雜誌。名為 《Vangardist》 ,這份具有進步性、目標族群是年輕都會男性的雜誌,其共同發行人Julian Wiehl對此表示,這個構想是為了陳述愛滋病毒仍承受污名,這點是大家都不可漠視的。

這期雜誌的發想,和2個即將在維也納舉行的大事有關。一個是每年一度的Life Ball,全球最大的抗愛滋慈善活動之一,在5月16日在維也納舉辦。另一個則是歐洲歌唱大賽也在五月登場—會在維也納舉辦要歸功於去年拿到冠軍的是奧地利歌手Conchia Wurst。Wiehl在Time的邀稿中寫到:由於這些事會引起國際性的關注,所以他們想要藉此機會發表聲明,讓影響力可傳達到全世界。

在決定印製主題是〈HIV的英雄 (Heroes of HIV) 〉的雜誌時,他們的廣告經銷商Saatchi and Saatchi 建議他們可以用HIV陽性的血液印製。在此之前,這本發行5年的雜誌是以數位形式發行,每年約有10期。但是這期他們決定以紙本發行。雜誌採納了廣告商的意見,找了三位願意捐獻血液的感染者,以血液混合墨水印製了限量發行的特殊版。

可以碰嗎?

CEKd38zWMAAiFbRWiehl 在一個訪談中說:「如果你看到這份雜誌,你第一個念頭會是:『我可以碰它嗎?我會把它拿在手上嗎?』接下來的疑問可能是:『我為什麼要碰它?』或是『我為什麼不能碰它?』」

華盛頓郵報報導中便提到,從健康與安全的觀點來看,拿起這本雜誌根本不會有任何問題。多年前我們便已知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愛滋病的病原體—在人體外很快就死亡,所以接觸雜誌並沒有任何感染風險。但為了雙重確認,更重要的是為了殺死血液中其他可能的病原體,Vangardist雜誌在將血液與紅墨水混合前,還是先對血液做了高溫高壓滅菌(autoclave)的處理。這樣的處理獲得哈佛大學與茵斯布魯克大學醫生的安全認可。

「如果你將這本雜誌握在手中,就好像你抱一位感染者一樣。什麼都不會發生,拿起雜誌不會令你受感染,而跟更不會傷害你」Wiehl 表示。

Wiehl認為,大眾需要對病毒如何傳播有更多的認知,並且消除不理性的恐懼。「你可以親吻任何一個HIV感染者,或是當感染者有用藥物作良好控制,而且你也有使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的話,你甚至可以和感染者無套做愛。」

為避免違反血液製品跨國界運輸的相關法律,以血墨水印製的特殊版本只能在網路上訂購。雜誌所需血量其實甚少,所有印刷本期的特殊墨水總重只有2.5公斤,其中墨水與血液的比例是28:1。特殊版雜誌為限量3000本發行,定價50歐元 (所得全數捐為公益),在發行後3天幾乎銷售一空。另外雜誌也以一般墨水印製了15000本普通紙本版,價格為10歐元,可在書報攤買到。

撕開污名

雜誌的另一個設計是:到達讀者手上的雜誌是包膜封裝完整的,這也強迫讀者「撕開封套,如同撕開污名」 Wiehl 說。「雖然我們在醫療上有許多進步,但HIV的污名仍是個嚴肅的議題。」

在這期 〈HIV的英雄 (Heroes of HIV) 〉雜誌中的數篇文章,便探討了愛滋如何流行、以及感染者所面臨的恐懼,並從歷史的脈絡中討論愛滋污名如何緣起。此外還有發行這期雜誌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三位提供血液感染者的訪談。

三位HIV陽性血液的捐贈者—也就是本期雜誌中報導的「HIV英雄」分別是:一位已為人母的47歲女士Wiltrut Stefanek,目前在維也納的經營感染者與家屬的團體;一位美國26歲的男同志Wyndham Mead,以及一位化名Philipp Siegel、32歲的異性戀男性—在愛滋污名下他仍有出櫃壓力,因此選擇化名以及不出面。在雜誌中,他撰寫了一篇〈我該何時告訴她〉的文章。

ink01 Wyndham Mead接受雜誌訪談,也捐出血液。

這其中的兩位其實和大眾對於HIV感染者的刻板印象不同—而這也是雜誌想要凸顯的。

雜誌發行後,受到媒體廣泛的關注,報導甚至延燒全球。Wiehl說他對於媒體廣泛報導感到驚訝,『但這樣的廣泛報導也代表著我們仍未能克服對HIV的污名。』

「我們如果沒有打破禁忌,或許沒有人會關注此事。但當這麼多人都注意到雜誌的印製,而且還在某些人心中創造出恐懼,你能見到(對抗污名與恐懼)尚未結束。」

在Wiehl說的「創造某些人的恐懼」,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人因他們印製雜誌的舉動,指控他們為意圖謀殺讀者的兇手 (murderer)。Wiehl表示:「如果你對於HIV有了解,你就不會這樣說了。」

在Wiehl發表在Time的短文中,他說: 「我們必須消除我們過往對HIV的既定印象,而應該視他為正常的疾病。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的小孩罹患癌症,你很有可能會告訴你的鄰居並尋求協助。但當你的小孩是HIV陽性時,你卻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而或許永遠不會告訴別人或是尋求協助。只有當我們能夠去談論這個疾病時,我們才能前進。」

「藉由打擊污名,我們才能同時打擊感染繼續發生。」

編譯新聞來源:


Vangardist 這期雜誌的印製幕後影片

愛滋血印雜誌 破迷思

2015年05月07日

2015-06-24

【歐洲/恐同與愛滋】150611 Medical Daily:研究顯示:在歐洲,恐同國家中的男同性戀與雙性戀,感染HIV的風險較高 / AIDSmeds:恐同讓歐洲男同志忽視HIV

恐同讓歐洲男同志忽視HIV

2015-06-12 AIDSmeds.com 報導 熱線爽歪歪網站 翻譯

分歐洲國家中對同性戀恐懼 ( 編按:homophobia,指對同性戀者的排斥,包括厭惡、仇恨、偏見和歧視,以下一律譯為『恐同』) 的態度與法律,讓和同性發生性行為的男性 (MSM) 無法取得愛滋防治的服務,也不敢與健康照護的提供者討論他們的性向。一項發表在《AIDS》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者檢視來自EMIS (European MSM Internet Survey,歐洲男男性行為網路調查) 中,和HIV相關的資料,此調查包括35國、174000位男同性戀或雙性戀。他們接下來將此資料和不同國家針對同性戀的全國性法律、政策與態度做比較。

研究者發現國家中恐同程度越高,男同性戀與雙性戀對於HIV的知識便越少,而在這些國家中的這些男性也較不使用保險套。

「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出,與其說感染HIV主要是個人過錯造成的結果,不如說感染風險大部分是由這個國家對同性戀的法律、政策與態度而決定。」耶魯大學流行病副教授John Pachankis博士,在媒體新聞稿中如此說明:「這項研究顯示在恐同國家中,男同性戀與雙性戀被相關資源拒於門外,這些資源包括如公開表達自我的心理資源,而這對維持健康是必要的。」
然而,在明顯恐同國家中的男同性戀與雙性戀,其性伴侶數較少,也較不會感染HIV。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在不友善的環境中,這些人較傾向「躲在櫃中」(編按:『出櫃』為LGBT人士表達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相對LGBT人士若果不願意表達,則稱之為躲在衣櫃。) 的緣故。

新聞出處http://www.aidsmeds.com/articles/euro_homophobia_1667_27376.shtml

9698484148_cf6befb575_b 諷刺俄羅斯同志人權低落的行動劇,圖片來源:Flickr

研究顯示:在歐洲,恐同國家中的男同性戀與雙性戀,感染HIV的風險較高

2015-06-11 美國每日醫療網 (Medical Daily) Kristin Magaldi 報導 熱線爽歪歪網站 翻譯

管全球同志(LGBTQ)人權有多處向前躍進,如愛爾蘭的同性婚姻公投獲得壓倒性支持,歐洲仍有許多國家其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仍是主要的問題。一項最新的研究認為這種對性向的壓抑,不只對男同性戀與雙性戀者的心理健康有害,對其生理健康也是如此。恐同聲浪高漲的國家較有可能有HIV感染人數的上升。

這個研究的研究者來自美國、挪威、德國以及英國,研究成果發表在《AIDS》期刊上。首先,研究者針對歐洲各國,藉由檢視過往調查中這些國家的法律與社會態度,他們量度出各國恐同造成的影響程度。接下來他們使用2010年EMIS (歐洲男男性行為調查,此調查包括38國、175000男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結果收集其中的資料。研究中檢視了HIV相關服務的使用程度、需求程度以及行為,發現在較恐同的國家與較不恐同者之間存在差異。

他們的發現證實了恐同存在於社會時,的確有提高健康風險的潛在可能。雖然在恐同國家中,男同志因較少性伴侶而較不可能被診斷出感染HIV,但研究者同時發現這些男同志傾向於對HIV認識較少、對於如何防治所知較少,以及較不常使用保險套。也因此,這些男同志的性行為雖然較不頻繁,但當他們的確選擇發生性行為時,感染HIV的風險是較高的。

研究者相信恐同國家中『迫使男同志待在櫃中』,使他們因此不感染HIV的保護效果,不會持續太久。雖然男同志文化的基礎設施在這些國家中並不多,且男同志酒吧與三溫暖很少、相隔甚遠,但是新的約會、約砲app能使男同志彼此見面而不需向公眾出櫃。正因如此,研究者相信壓抑的政策會使這些男同志處於高度風險中。

「我們的發現是令人驚訝的,表面上看起來在那些最恐同的國家中,迫使男同志待在櫃內有效地使他們較為安全,因為他們HIV感染機會的確較低,」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Ford Hickson博士在最近的新聞稿中表示:「但是處在櫃中是辛苦的、充滿羞恥感的,這特別對心理健康福祉有害。而不敢暴露同志身分也使這些人在處理面對性與HIV時,一直是無知、缺乏資源以及技巧的。當科技改變人們相遇接觸的方式後,看似能保護男同志安全的同性戀恐懼,反而在此時使他們暴露在巨大的危險中。」

這份研究並無註明研究中所檢視的恐同國家是哪些國家,但眾所皆知反對LGBTQ的觀點廣泛存在於東歐國家中,特別是俄羅斯。研究者表示只有在這些國家消弭壓迫以利於教育後,HIV感染的風險才能降低。

「先前對於歐洲愛滋防治的研究顯示,在遏阻HIV時有四個關鍵介入手段:廣發保險套、同儕領導的團體教育、同儕推廣的教育計劃,以及使感染者都有機會獲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ickson 總結道:「所有的健康當局都應能在進行這些服務的同時,也致力於保護性少數的人權。」

新聞出處http://www.medicaldaily.com/gay-and-bisexual-men-more-likely-contract-hiv-homophobic-european-countries-study-337710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執行編輯)
2015-06-15

【香港/感染者動畫】150613 香港蘋果日報:愛滋.知愛–病人相扶持 感動結成夫婦/愛滋感染者的生育 每一個明天

SongYY說明:

提到動新聞,你會想到什麼?模擬社會新聞的動畫?抓漏的旁白哥?
香港蘋果日報和愛滋團體「關懷愛滋」合作,在六月中旬推出了不太一樣的動新聞系列:【愛滋.知愛】,將十位不同作家撰寫的愛滋病真實故事,用動畫形式呈現給大家;其中也會有屬於新聞的紀實採訪,並適時提供關於愛滋的基本知識。
透過主流媒體訴說感染者的故事雖非首創,但同時以通俗動畫形式呈現,是頗為新鮮的嘗試,也讓人期待其效果。爽歪歪在此先轉載6/13~14日推出的,由柳俊江所寫的故事《每一個明天》改編的動畫:因病絕望的瑪思,碰上已婚、同為感染者的昶藍,究竟故事會如何發展呢……

【愛滋.知愛】第一集 病人相扶持 感動結成夫婦

現時香港每年有數百宗新增的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而且比例有增長及年輕化的趨勢。不知大家對愛滋病的認識有多少?提起愛滋病,除了恐懼,其實感染者背後的故事、其親人的體諒與照料,以及社會上對愛滋病的歧視,也很值得關注。

今次《愛滋.知愛》系列,蘋果動新聞和慈善組織「關懷愛滋」合作,將十位不同作家(包括柳俊江、鄺俊宇、邵家臻、健吾、葉志偉、葉念琛、鄧潔明、林日曦及葉念琛等)撰寫的愛滋病真實故事,用動畫形式呈現給大家。

第一集:病人相扶持 感動結成夫婦

節錄自:《每一個明天》-柳俊江

病房充斥着絕望。瑪思靜靜躺在病榻上,腦袋一片放空,死神在窗簾下徘徊,已經辦好陰間的手續。兩下敲門打破了沉默,也出乎死神的預料,一個男人走進了被隔離的房間。

「你好,我叫昶藍。」瑪思沒有回話,因為她沒有明天,不再需要理會世俗,不再需要講究禮貌。昶藍繼續說:「我明白的,我也曾經和你一樣。」瑪思心中起了一絲漣,但花不起力氣回話,全身插滿了喉管,皮和骨之下,剩餘的能量就在腦裡消耗掉了。昶藍再說:「會有明天的。聽我說,不要放棄自己。我也走過你這個階段,要聽醫生的話。」瑪思看了昶藍,一個普通的男子,怎會明白愛滋病的煎熬?兩人四目交投,沒有再說下去,但瑪思感受到莫名的安慰。

0613

在那一天下午,瑪思用盡力氣吃下了藥。隔天,昶藍又再來。如此,反反覆覆,日落之後,不覺日出又來臨。漸漸恢復氣力的瑪思,會起床梳頭化粧,等待明天昶藍的到來。雖然,有時候,昶藍會和太太一起來探望她,但她覺得,她和昶藍的心靈更貼近。

在這九十年代初,愛滋病藥物副作用很大,每次嗅到藥味,身體自然排斥。昶藍曾經病得要靠輪椅出入,體重暴跌至七十磅。他問過自己:既然是不治之症,為何苦苦求生?幸好有家人的扶持、藥物的改良,他終於在幽谷裡重新學習走路,自己走了過來。今天,昶藍看着瑪思,也看到自己,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驅使他一有空就來醫院。而其實,昶藍的太太一直看在眼裡,自從昶藍的病發,兩人的關係,已經轉為一種朋友的情誼,對於瑪思,三人終於冷靜地坦白……
(待續)

昶藍和瑪思最後結成夫婦,但更大難題-生育就在之後等着他們,到底最後他們如何處理,請留意蘋果動新聞《愛滋.知愛》系列。

故事完整文字版收錄於「關懷愛滋」系列小說《十愛》

有關愛滋病的更多資訊,可到「關懷愛滋」網站:http://www.aidsconcern.org.hk
或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aidsconcern參閱。

新聞出處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3/19183034

【愛滋.知愛】第二集 愛滋感染者的生育 每一個明天

《愛滋.知愛》系列,由蘋果動新聞和慈善組織「關懷愛滋」合作,將十位不同作家(包括柳俊江、鄺俊宇、邵家臻、健吾、葉志偉、葉念琛、鄧潔明、林日曦及葉念琛等)撰寫的愛滋病真實故事,用動畫形式呈現給大家。

上集提到,同樣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昶藍和瑪思最後結成夫婦,但卻要面對更大的生育難題,究竟他們會如何面對?

第二集:愛滋感染者的生育每一個明天

節錄自:《每一個明天》-柳俊江

兩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結合,來到一個最具爭議的階段:瑪思懷孕了。自從十多歲,瑪思就作着生兒育女的夢,這個夢被愛滋病摧毀後,意想不到地重臨﹗瑪思和昶藍措手不及,害得主診醫生也大發雷霆﹗任性的瑪思,重燃了希望,抓得牢牢不肯墮胎。昶藍和醫生商討了良久,終於決定讓孩子生下來。在懷孕的過程接受治療,採用剖腹分娩的方法,可以大大減低胎兒感染機會。

十月懷胎,瑪思和昶藍步步為營控制病情,小心翼翼地準時吃藥打針。終於,鋒仔出生了,是香港第一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生產的嬰兒,也是一個健康的寶寶。在訪問時,鋒仔已經九歲,一直跑跑跳跳,吃了一個麵包,又嚷着要吃煎堆。採訪過後,瑪思挽起手袋,昶藍牽着鋒仔,一家三口出發逛街去,彷彿病塌上的一幕沒有發生過,彷彿和你我無異,迎接每一個明天。(完)

0613iiii
在動畫後,記者也採訪了醫師,對相關的愛滋知識做簡單介紹。

請留意蘋果動新聞《愛滋.知愛》系列。

故事完整文字版收錄於「關懷愛滋」系列小說《十愛》

更多有關愛滋病的資訊,請到「關懷愛滋」網站:http://www.aidsconcern.org.hk
或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aidsconcern參閱。

新聞出處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4/1918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