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6

【台灣/跨性別】100606蘋果日報:醫科男變性 還被迫當兵

「我現在是女生 為何要兵役體檢」

【專案組╱台北報導】一名自小認為自己是女生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男大生,今年2月完成變性手術,隨後換發女性身分證,卻因具役男身分,地方兵役單位仍要求她完成兵役體檢程序,還代她抽兵種。她怒向《蘋果》投訴遭刁難:「女生有服兵役的義務嗎?」役政署坦言處理有疏失,通令各縣市政府兵役單位即日起類似案件可直接註銷役男身分。

投訴人蘇同學現年27歲,是北部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高材生,目前就讀三年級。她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身材嬌小、長相清秀,嗓音輕輕柔柔,從外表看來是百分之百的女生,但在今年2月做完變性手術前,她長年「靈魂裝錯了軀殼」,從小到大都自認為是女生,身體則是男生。

蘇同學的情況在醫學上稱「變性欲患者」。變性手術專家王茂山指出,台灣約有4、5萬名變性欲患者,但僅十分之一完成變性手術。

兵役課代抽空軍

蘇同學的役男體格檢查表檢附的照片,女性特質明顯。

蘇同學說,她去年9月接到兵役體檢通知,到醫院進行體檢時,被要求「跟其他役男一起脫光光檢查」,嚇得她當場抗議,才被准予闢室獨立檢查,結果被判定體位未定,得再複檢。

但是這次不好的經驗,加上未來想以女性身分進入職場,蘇同學決心徹底解決兵役問題,今年2月經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為原發性變性欲患者後,在國內做完變性手術,徹底成為女性。

但是蘇同學因未再去複檢,今年4月,台中市政府民政處兵員徵集科逕行判定她是常備役體位,5月,戶籍所在台中市西屯區公所兵役課送兵種抽籤通知給她,叫她去抽籤。

蘇同學說,她5月19日去換發女性身分證,立即前往西屯區公所兵役課要求取消兵役,不料對方還是要求她「以舊身分完成複檢」,「他們跟我說是程序問題。」這讓她覺得非常不合理,「我都已經變性,舊身分理當被註銷,我現在是女生,為何要用男生的身分去做體檢?」

她說,更讓她無法接受的是,兵役課人員還告訴她:「就算複檢完成後,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一定免役。」5月21日,兵役課還代她抽籤,抽中空軍。

將註銷役男身分

蘇同學換得女性身分證後,仍被台中市西屯區公所兵役課人員要求兵役體檢。

對地方兵役單位仍堅持要蘇同學完成兵役體檢程序,役政署副署長李忠敬說,由於變性個案不多,可能是基層單位比較不了解狀況,有鑑於各縣市政府兵役基層單位未必都了解處理原則,役政署即日發函給各縣市政府,往後遇到類似案件,可直接函請役政署註銷役男身分,也不需再繼續體檢程序。

李忠敬並說,在性別未更改成為女性前,19歲至37歲男子皆為役男身分,受《兵役法》規範,依規定確實得完成體檢、判定體位等徵兵檢查程序,但此個案因在徵兵檢查過程將性別變成女性,並且取得戶政機關換發女性身分證,便不符合《兵役法》規定男子有服兵役義務規定,因不符合役男資格,役政署將註銷其役男身分。

台中市西屯區公所兵役課長鄭淑瑤表示,確實有要求蘇同學以男性身分完成體檢程序,這是基於善意,希望她盡速走完體檢程序,獲得免役身分。

對此,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教授何春蕤說:「這是政府行政單位的連結脫落!」她強調,跨性別教育已迫不及待,尤其常接觸民眾的政府單位更應再教育。

跨性別教育不足

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更表示,這件事凸顯政府只要管理上方便,並未考慮到人民的便利性,「把政府的問題變成人民的負擔,確實有不合理之處,需要改進。」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社會愈來愈開放,變性欲患者願意接受醫療的個案會愈來愈多,類似蘇同學的例子也會更多,「役政署應該好好審視一下,是否有更理想的流程。」

今年5月蘇同學終於換發女性身分證。

蘇同學兵役問題時序表

2009/9
蘇同學接到兵役體檢單,在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進行第一次兵役體檢,判定體位未定,另安排11月17日做專科檢查,蘇未前往複檢。

2010/2
蘇同學完成變性手術。

2010/4/28
蘇同學未完成複檢,被台中市民政處兵員徵集科逕判為常備役體位,完成體位判定。

2010/5
中市西屯區兵役課送兵種抽籤通知給蘇同學。

2010/5/19
蘇同學在中市戶政事務所完成身分變更,拿到女性身分證,並至區公所兵役課要求取消兵役,但兵役課仍要求她複檢,走完兵役體檢程序,並於21日幫她完成抽籤程序,抽中空軍。

2010/5/26
蘇同學向《蘋果》投訴。

2010/6
《蘋果》向役政署等單位查證,役政署表示會以專案方式申請解除蘇同學役男身分列管。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66599/IssueID/20100606

2010-06-02

【台灣∕婚姻權】100602自由時報:〈別為難孩子〉以離婚同理心 看待同志

文/開心幫幫主

在離婚率日益攀高的今日社會,離婚已經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為什麼大家卻還一直覺得同性戀很丟人呢?

同志一直很委屈!像是面對之前二代健保中的「單身懲罰條款」,就有同志直接call in給電視節目中的衛生署官員,這位同志說:「健保局的官員一直鼓勵單身者成家,甚至還搬出了單身容易罹患精神病的醫學論述,我們同志也不想單身而希望結婚啊,但是是誰剝奪了我們的合法婚姻權?政府既然不允許同志組成家庭,那我們可不可以向健保局『出櫃』,不然憑什麼要求『被迫單身』的同志繳納較多的健保費?」

只是,健保局的官員非但不敢針對問題回答,反倒是狀似開明的回說:「關於性傾向的部分,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不同選擇。」更可惜的是同志無法繼續追問:「既然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選擇,那就給同志要不要成家的選擇權啊!」

同志子女更是真的很委屈!撇開包括同志配偶繼承權、同志婚姻法、同志領養子女不可行,乃至二代健保的高額保費等政府政策不說,即使回歸到生活基本面,也處處可見「異性戀可以,同性戀不行」的雙重標準,為什麼異性戀就不能對同志產生「同理心」呢?

<同理心1>同志有何不光彩

前一陣子,某家電子媒體舉行了一場「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的座談會,顯然地,在離婚率日益攀高的今日社會,離婚已經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為什麼大家卻還一直覺得同性戀很丟人呢?

離婚和同性戀看似無關,但當我們聽完離婚父母的種種「不得已」後,會訝異地發現同志也有類似的心聲,不然我們就暫時抽離父母這個離婚主體,而以同志子女代替,看看父母是否也能體諒孩子身為同志的「不得已」。

某藝人是座談會的來賓之一,面對自己離婚前是如何和子女溝通時,他非常有自信地說:「我告訴我的孩子,離婚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以後他就可能會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一起來愛他。」

同志子女的處境不也是一樣嗎?同志雖然不能成家,但他們也會有親密的伴侶,所以同志父母根本無需擔心孩子沒伴而孤苦一生;而且子女一旦找到同志伴侶後,父母不就等於多了一個兒子或女兒來孝順他們,並且保證不會有家暴、外遇、婆媳不合或離婚等頭痛問題啊!

<同理心2>優秀同志大有人在

某些離婚父母特別強調:「離婚不代表不健全、不正常,很多單親孩子也都很優秀、很有成就;相對的,雙親家庭也有很多不爭氣的孩子,甚至單親孩子顯得更成熟、更懂事。」

這種說法真是太合理不過了,但同性戀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因為,同性戀也不代表不健全、不正常啊!像是包括許多運動員、演藝明星或是知名政治人物,不都是很優秀、很有成就的同志嗎?相對的,異性戀也有很多不爭氣的孩子,甚至同志子女更孝順、更懂事。

<同理心3>同志也是「不得已」啊

面對離婚,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強調「這是不得已的選擇」。的確,沒有一對夫妻是在婚前就打算離婚的,不同的是,就算離婚是一種不得已的決定,但畢竟是當事人經過思考所做的選擇。

但同志身分完全不是這樣啊!那不但不是同志本身選擇而來,甚至就算是同志不想要也「離不了」的啊!如果離婚父母會說「爸媽真的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同志子女的苦衷才真是「身不由己」啊!

<同理心4>為何爸媽不能體諒
子女永遠是父母要不要離婚最大的關鍵,如果孩子還小,有些父母往往願意等待,直到孩子長大些再訴請離婚;假如子女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許多父母也都強調:「他們會和孩子好好溝通」,因為做爸媽的都堅信,孩子是可以體諒他們的。

同志子女同樣也有等待和溝通的期盼啊!不幸的是,性情暴烈的父母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時,不是打罵就是羞辱,有些甚至會以趕出家門或斷絕親子關係為要脅;至於相對開明的父母,也會斬釘截鐵地告訴孩子,「趁早死了當同志的心」,因為只要他們活著一天,就絕對不會允許家裡出現這種「下細下種」(台語丟臉之意)的事。

 

<正面看待>親子相處 麥擱吵

離婚是父母的決定,爸媽也相信子女有一天終會理解而體諒他們;而同志身分非但不是同志的決定,父母也多半不會被迫接受,甚至也根本不打算理解而體諒他們。

現代社會已經可以視離婚為一種常態,而不會單以丟不丟臉考量,甚至許多專家學者還特別呼籲要正面看待離婚這件事,因為「假如父母天天吵吵鬧鬧對子女反而不好」。同樣的,我們也希望父母能體諒同志子女其實也不想當同志的苦衷,而予以接納、認同,畢竟同志不該被汙名化,親子間為這種事吵吵鬧鬧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新聞來源:2010-6-2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2/today-family1.htm
 
2010-05-31

【台灣∕性別平等】100531台灣立報:性別友善校園 G測結果出爐

記者/作者: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為了瞭解台灣各校園裡的性別平等情況,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公布校園「G」測(G指的是「gender equity」性別平等)徵選活動結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指出,希望性別平等的種子能在台灣各校園生根滋長。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表示,雖然2004年6月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規定「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學校應尊重學生與教職員工之性別特質及性傾向」,但各地校園中仍存在許多違反性別平等的事件。但賴友梅也表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7年來在接觸過不少老師和學生後發現,仍有不少學校已經漸漸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G測結果 可成選校依據
賴友梅指出,為了更貼近瞭解校園推動性別平等的現況,針對各校進行「G」測,讓年輕學子可以依據性別友善指數選校。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列出服儀、空間、廁所、宿舍、社團、課程與教學等指標,並經過一個多月的內部初審及常務理監事投票程序,公佈獲得推薦的性別友善校園。
 
在服儀方面,羅東高中及台南市私立光華女中因為制服有裙褲多元款式及搭配,髮式不限,透過民主程序學生自決,而獲得推薦獎。廁所友善方面,高雄市立中正高工,一個以生理男性為多數的校園,協助跨性別學生(生理男/跨性別女同志認同),改變廁所標示,真正落實「性別無障礙」廁所的概念。
 
社團及學生自治行動部分,性別友善的學校社團包括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政大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以及高師大學代會及學代會性別文化暨人權委員會。
 
性平社團 爭取友善權益
賴友梅表示,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於去年底夜宿台大總圖前,希望打破傳統以「生理性別」作為宿舍分野標準,向校方訴求宿舍空間性別與性傾向多元。另外政大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2006年已地上化,在校園持續進行性別友善行動。高師大學代會及學代會性別文化暨人權委員會則是推動解除門禁,表示大學的學生組織內開始成立性別相關單位,並主動爭取性別友善權益,因此這些團體都獲得推薦獎。
 
在課程及教學部分,獲得推薦的是羅東社區大學,羅東社大於本學年聘請女同志師資,開設「台灣同志文化」課程,並積極宣傳招生,就社教機構而言,是非常難得的示範。
 
另外,有「鼓勵獎」鼓勵己在努力進步的校園,得獎的有設立哺乳室的高雄縣燕巢國中、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致理技術學院「雙向緣」社團。
 
賴友梅表示,各地校園除了要加強落實性別友善的多元活動,更需要續航力。例如:設立哺乳室、建置性別多元教學資源、自製教材、創造議題,與民間團體合作透過親師、性平週、班週會時間進行教學等,希望各地學校能更朝性別平等的方向繼續邁進。
 
新聞來源:2010-05-31 22:36:29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6-02&pagenode=0&art_id=40824
2010-05-30

【台灣∕性別平等】100530台灣立報:飛翔的種子:誰是征服者?

記者/作者:黃筱晶
■黃筱晶
 
2010年4月,國防部預定為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製作一份以「是不是男人」為主題的招生廣告,結果引起外界批評是否對女性有性別歧視的爭議。同時立委薛凌也質疑國防部在2008年,曾指出正在規劃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2009年9月起招收女生,但這張支票卻跳票了。
 
「是不是男人」這個詞確實值得探討,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都表示,從來沒有舉世皆然的一組男性特質模式。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分別建構了不同的男性特質,有些文化形塑軍人為英雄,並且將暴力與攻擊視為男性特質的終極試煉,但也有一些文化顯現了對軍事訓練和暴力的鄙夷。
 
有一本繪本《征服者》,作者是大衛‧麥基,頗有「冷面笑匠」的風格,用寓言故事諷刺人性的貪婪和戰爭的荒謬,用幽默的情節來描述成人世界。閱讀《征服者》必須經過思考,才能理解繪本中的機智風趣,同時也可以來討論一下「是不是男人」。
 
《征服者》是敘述一位將軍,帶領軍隊到處征服別的國家,以「給他們過和我們一樣的好日子」為理由,發動戰爭並且順利的佔領了很多國家,最後只剩下一個小國還沒有佔領。將軍進軍小國,但這個小國不僅沒有軍隊抵抗,還像招待貴賓一樣熱情的招待將軍的軍隊,所以士兵們沒有仗可以打,只好和人民聊天玩遊戲,聽人民說故事和唱歌,還參觀人民煮美味的食物,並且幫忙當地的居民做各種事情。將軍雖然很生氣這種現象,但沒仗可打最後軍隊只好回家,將軍回國之後,發現自己的國家到處都受到小國的影響,而且自己竟然在兒子的床前,唱著小國的歌。
 
藉由這本繪本,我們可以來討論,對充滿暴力與攻擊,整天打仗的士兵們來說,脫下軍服也能成為一種享受。性別差異的表現大部分是社會文化所界定出來的,在一般的父權社會之中,男性被期待要勇猛剛強,表現威武不屈的男性氣概,女性則被要求要賢慧柔順,有婉約的女人味。如果一個人的性別特質,不符合這兩種傳統主流社會性別刻板印象表現的行為,就會被嘲笑打壓或貶抑歧視。
 
其實不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有可能擁有各種不同的特質,並且隨著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換言之,就是每個人都能同時具有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我們應該要鼓勵每一個孩子,展現自己獨特的特質,如此一來,在這個社會裡,每一個人所展現出來的性別特質都能受到同等的珍視,這種讓每個人自由展現多元性別特質的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
 
《征服者》這本繪本,除了可以讓孩子具備多元的性別特質概念,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能夠覺察不同性別的人之間互動的刻板模式,並且可以讓孩子學習懂得尊重他人,進而尊重自我與他人的權益,保護自己和他人避免受到傷害,能活用方法,培養危機處理的技巧與能力。
 
(高雄縣安招國小總務主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理事長)
 
新聞來源:2010-05-30 22:51:18台灣立報
 
2010-05-30

【馬拉威∕婚姻權】100530自由時報:馬拉威總統 赦免男同志配偶

〔本報訊〕日前非洲國家馬拉威一對同性戀因為公開結婚,遭法院判刑14年有期徒刑,馬拉威法庭的做法遭聯合國抨擊誣衊人民,在各國關注以及聯合國的施壓下,馬拉威總統穆薩里卡(Bingu wa Mutharika)昨(29)日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會談時,公開宣布赦免該同性戀夫妻的罪。
 
穆薩里卡表示,赦免同性戀夫妻是因爲基於人道理由,但這對夫妻仍舊違反了馬拉威的法律,以及違背馬拉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不過身為國家元首,願意赦免他們。
 
對此潘基文讚揚穆薩里卡的做法,也希望馬拉維作出改革,撤銷同性戀刑事化的法例。
 
而同性戀活躍份子擔心這對同性戀夫妻出獄後會遭受攻擊,目前已經爲他們安排居住處所。
 
去年12月26日,非洲馬拉威一對同性伴侶26歲的馬加札(Steven Monjeza)和20歲的奇巴蘭加(Tiwonge Chimbalanga)在公開場合舉行婚禮,遭馬拉威法院以「反自然的違法性行為」、「公然猥褻」等多樣罪名判處14年有期徒刑。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70731&type=%E5%9C%8B%E9%9A%9B
2010-05-30

【台灣∕活動】100530蘋果日報:同志秀 伯傻眼

由北部大專院校同志社團發起的第15屆校園同志甦醒日活動,昨在台北市西門舉辦嘉年華會。現場除了情趣用品展等,還有同志街頭藝人展現情慾肢體藝術,吸引目光。兩名男性藝人僅穿內褲,身上塗抹白粉,模擬男同志性愛(圖),讓路過的阿伯都看傻了眼。


文╱張勵德、圖╱胡瑞麒

新聞來源:2010年05月30日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49152/IssueID/20100530

2010-05-29

【台灣∕活動】100529中國時報:校園同志甦醒日 嘉年華壓軸

【中央社】

     第15屆GLAD校園同志甦醒日系列活動,今天以嘉年華會在西門町壓軸登場,同志們戴上面具上街頭,象徵在日常生活的偽裝與藏匿,凸顯社會對同志仍只是「有限度的寬容」。

     GLAD校園同志甦醒日「Concentric Carnival嘉年華會」由北部大專院校同志社團發起,分為7大活動,包括「情慾遊樂園」、「人體情慾公園」、「情慾鬼屋」、「情趣用品展」、「同志電影展」、「同志文化時空走廊」、「面具彩繪DIY」等。

     晚間舉行的「同遊仙境─西門訪街」活動,參與者還戴上面具。嘉年華會總召痞痞受訪表示,此舉象徵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的偽裝與藏匿,凸顯現今社會對同志社群的友善仍停留於「有限度的寬容」階段。

     痞痞表示,今年GLAD活動主要訴求是學術結合遊行運動。他認為,大學校園裡普遍存在性別盲,且缺乏專門教育同志或跨性別的知識,很多同志在求學路上遭受歧視。

     男同志小白表示,能跟愛人手挽手走在街上,感到很幸福,希望民眾給予更多空間,讓多元性別者勇敢展現自我。

 
新聞來源:2010-05-29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0,5255,110107×112010052900940,00.html
2010-05-26

【台灣∕教育】100526台灣立報:性別大補帖:科學需要再同志一點

◎ 記者/作者:王晧安
 
■王晧安
2010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吳嘉麗與藍佩嘉合製的《奈米女孩》短片,陳述兩個女學生對學習科學的嚮往。很多人看了短片才知道原來吳健雄是女性,不僅可以用來鼓勵女學生繼續參與科學,也向閱聽人介紹傑出的女科學家。現在這類平易近人的媒材與論述仍然很少,具有性別觀點的科學教育論述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科學教育需要涵納不同性別、族群、階級、宗教、性傾向的差異經驗,有助於不同身份的人學習科學。運用不同背景的生活經驗,有助於科學、科技研究領域的突破與創新。
 
在《奈米女孩》片中,提及小阿姨搞不好是女同志,所以一直單身。涵納不同經驗的科學教育中,「同志」參與科學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是否也會為科學帶來不同的問題?或另類的科學研究方式呢?
 
上網用「同性戀」與「科學」作為關鍵字來查詢,出現的是一串又一串關於「同性戀遺傳基因」、「同性戀環境因素」、「同性戀是否病態」等等的資訊。努力從生物學、精神病學、社會學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各種眾說紛紜的理論百家爭鳴,關注同性戀的議題中,竟只有「同性戀是先天還後天」的問題。
 
一些科學家,努力把同性戀「問題化」,視同性戀為問題,卻不問異性戀的成因。在研究中也無法區分跨性別、同性戀、雙性戀、疑性戀等等的差別,對同志社群的認識淺薄,卻硬是要進行同性戀基因研究。
 
主張同性戀是環境、後天形成觀點的多為社會科學家,卻也避免不掉同性戀可以「變成」異性戀的觀點,忽略多元的性傾向與脈絡因素。那異性戀的成因又是什麼?
 
如果有同志科學家,會不會問問不同的問題?不把同性戀的成因當問題?也許這個答案會是肯定的,也許同志科學家不會問是哪隻手指比較長,就有可能是同性戀,而忽略了同志的多樣性。
 
也許同志科學家會問透過哪些科學技術,可以讓兩個同性別的人,生下一個孩子?也許同志科學家會問,什麼才是用來做女性束胸的最好材料?也許會尋找「性別歧視」是不是一種可被治癒的疾病?還是基因遺傳所造成?或是讓恐同症的患者,服用什麼藥物可以減緩對同志的恐懼?
 
「同性戀」在科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行為」與「問題」,而無法了解、也無法尊重地視其為一個「身分」。難道我們會把「女性的成因」視為一個問題?科學家不應當將「同性戀」問題化,更不該將社會與個人的偏見歧視「科學化」。
 
科學與科技被期待能改善人類的生活。在科學、科技領域中,其實有許多同志科學問題比「同性戀成因」更值得研究,像是如何發展有益同志社群連結的網路科技、男女同性伴侶生活型態帶來的健康與醫療問題等等。用同志的角度來思考科學問題,甚至改善同志與非同志的生活品質。
 
期許科學家們更認真看待「同志」作為一個「身份」,或是一種生活方式來進行科學研究。希望未來有同志科學家現身,也期待更豐富多元的同志科學研究。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新聞來源:2010-05-26 22:41:18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26&pagenode=0&art_id=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