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4

【國際/愛滋新知】131104 生物通:Science繪製HIV重要蛋白的肖像/自由時報即時:新技術助解病毒密碼 愛滋疫苗現曙光

SongYY說明
近日新浪科技以及NOWnews刊載一篇《HIV研究獲突破:可預防感染疫苗誕生在即》的報導,由於標題實有誤導之嫌,故轉載生物通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對此研究較詳實的報導,提供參考。
由報導中可知此研究的目的與成就,不是研發疫苗,而是解開病毒包膜(被膜)蛋白的結構。雖然有可能應用在未來疫苗的開發上,但疫苗由開發設計到共3期的臨床試驗,動輒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可參考這篇以及這篇新聞),以「誕生在即」形容和實際的狀況有不小的落差。

Science 繪製HIV重要蛋白的肖像
時間:2013年11月4日  來源:生物通  何嬙

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和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展開合作,確定了HIV包膜蛋白三聚體的第一個原子水準結構。長期以來,人們將其視作是結構生物學中最難瞄準的靶點之一,且具有巨大的醫學價值。

新研究結果提供了這一AID致病病毒複雜包膜最詳細的圖像,其中包括未來的疫苗將試圖模擬以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的一些位點。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

“以往大多數關於這一包膜複合體的結構研究都將焦點放在個別亞基上;但我們需要瞭解整個複合體的結構,才能確定例如採用疫苗可以靶向的脆弱位點,”論文的資深作者、TSRI的結構生物學教授Ian A. Wilson說。

一個難以瞄準的靶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計,目前全球有3400萬人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其中10%是兒童。儘管現在採用了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來控制HIV感染,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科學家們還是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預防新感染,並有可能最終將這一病毒清除出人群的疫苗。

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HIV疫苗接近提供充分的保護。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病毒學家們稱之為Env的HIV包膜蛋白帶來的一些挑戰。

Env結構如此的複雜及精妙,以致科學家們很難獲得適合於原子解析度成像形式的蛋白,而這是瞭解這一蛋白的必要條件。

“例如,它往往會瓦解,即便是在病毒表面上,因此要研究它我們必須操控它使之變得更加的穩定,”TSRI整合結構和電腦生物學系助理教授Andrew Ward說。

闡明感染
在當前的研究中,該研究小組設計出了穩定的,具有原子解析度成像所需其他特性,並保留了天然Env幾乎所有結構的一種Env三聚體版本。

採用先進的成像方法: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晶體學,該研究小組觀測了這一新的Env三聚體。這是首次對一種Env三聚體進行X射線晶體學研究,兩種方法以比以往報導更深的細節層次解析了這一三聚體的結構。

這一資料闡明了Env三聚體組裝,隨後在感染過程中經歷徹底的形狀改變的複雜過程,並將它與流感、埃博拉(Ebola)病毒等其他危險病毒上的包膜蛋白進行了比較。

康奈爾大學的John Moore說:“我們很榮幸能與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小組一起協作開展這一項目。現在我們需要利用這一新認識來設計和測試新一代三聚體,看看我們是否能夠誘導出研發一種有效的疫苗所需要的廣泛活性中和抗體。”

文章出處: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3-11/2013111115716347.htm

 

 

病毒Env三聚體組裝結構圖 (來源:scripps.edu)

 

新技術助解病毒密碼 愛滋疫苗現曙光
2013/11/1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導致全球超過3千4百萬人感染的愛滋病毒,目前主要採服用藥物,讓感染者的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做為治療方法。研究愛滋病毒的科技最近有新突破,將幫助科學家更詳盡理解愛滋病毒的構造,以及造成感染的過程,對於發展預防愛滋的疫苗將有重大幫助。

愛滋病毒包膜(envelope)是愛滋病毒得以侵入人類細胞並造成感染的媒介,但由於病毒包膜的組成結構十分複雜,且高度不穩定,科學家一直無法解析包膜蛋白(簡稱 Env)的組成構造和造成人類感染的過程。但目前研究Env的科技似乎出現了新進展。一位斯克利浦斯研究所(TSRI)的研究人員表示,一項嶄新的成像技術,讓科學家有能力對複雜又不穩定的Env進行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斯克利浦斯的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過去不曾進行的全新嘗試,有助於描繪出愛滋病毒進入人體後如何變形、重組以致感染的完整圖像,而這將使多年一直無法研發成功的愛滋疫苗有望問世。

新聞出處: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4287&type=%E7%A7%91%E6%8A%80

 

延伸閱讀
131031 Science(原始論文):Crystal Structure of a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10/30/science.1245625
131031 Science(原始論文):Cryo-EM Structure of a Fully Glycosylated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10/30/science.1245627

2013-11-03

【高雄/講座】131110 跨性別好聲音系列講座(三) 扮裝自我夢想導師

跨性別系列講座

【扮裝自我夢想導師】

從男生到女生,經歷多少懷疑、掙扎與辛苦?
從男身到女身,又有怎樣的性別轉換,踰越然後愉悅?

本場講座,Valis將親自展演化妝與裝扮的變身歷程,精彩可期,歡迎來聆賞。

*講者:Valis

*時間:11/10(日)14:00~16:00

*地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二路472號12樓之7)

*聯絡電話:(07)281-1265  每週一~五 14:00-22:00

2013-11-03

【台北/講座】131109 我與公婆的第一次

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家人的事?

面對另一伴的老爸老母

你是選擇三過他家門而不入,還是堅持無論如何都要見公婆?

萬一門當父不對,或是婆媳諜對諜

又會在愛河裡投下怎樣的深水炸彈?

無論你站在櫃內或櫃外

自我認同是L、G、B、T

你一定要來聽聽看

這些八點檔從沒上演過的 婆、媳、公、夫大過招!

★日期:11月09日(六)

★時間:14:00-17:00

★地點:同志諮詢熱線大教室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

★主辦單位: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家庭小組

★聯絡電話:(02)23921969每週一~五 14:00-22:00

不需報名‧自由入場

本活動由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

2013-11-02

【台灣/青少年防疫】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附SongYY回應評論

SongYY說明:這篇刊載於全球中央雜誌的報導在討論青少年感染愛滋的現況,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部分。關於此文,SongYY以「十大死因與恐懼渲染」、「看見人性,更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以及「正視青少年主體的愛滋教育」這幾點做了相關的回應,附於文末,請大家一併參考。

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
20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 文/陳清芳 (中央社記者)

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的瓢蟲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15到24歲的年紀,應該煩惱青春痘冒不停、功課一堆還要補習、考試考壞了、沒有搶到簽名海報或是演唱會門票、沒有情人也煩、情人吵架也煩、同學人際關係搞不定……,大大小小的正事雜事清單上,再怎麼樣也排不到「感染了愛滋病該怎麼辦?」

但事實卻令人憂心。從1998年到2012年期間,15到24歲感染愛滋人數每年成長1.8倍。累計至2012年底,超過4,700個感染者處於這年齡層,這是增加最快的一群,約占總體的二成,傳染途徑以男性之間的性行為感染占了大多數。「沒有長輩願意告訴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只是不斷說,這樣做、那樣做會生病……」瓢蟲(化名)說。

防治愛滋 衛教不能等
瓢蟲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2005年他躍上官方的愛滋防治海報,他的陽光形象和過來人經歷,吸引不少新感染者透過網路社群、露德基金會等管道找到他,談談怎麼面對、如何調適有愛滋病的未來日子。他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有多封閉呢?校園放置保險套販售機會不會教壞小孩,家長和老師有得吵;保險套販賣機在大學校園相當罕見,在中學校園好像是違禁品。

直到今年9月,愛滋防治納入課程,小學生的健康與體育課有二到三節的「性教育含愛滋防治計畫」,納入「認識自我」單元裡;國中生的健康教育,有二到三節安全性行為單元一定要教愛滋病防治,至於大學新生訓練,至少半小時宣導愛滋。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等社團,多年深入校園訓練防治種子,紅絲帶基金會近幾年邀請日本女優紅音螢在鬧區教用保險套,請來AV男優真崎航(已故)等人,深入男同志夜店破除不戴套的迷思,衛教尺度非常有彈性。

學校二、三堂課能發揮的效果很難說,「安全性行為全程戴套」並非嘴巴說說就算,在男同志圈子內更不是「拒絕無套肛交」一句話就能帶過;衛生機關和民間團體卯足了勁,揪團找伴送禮抽獎樣樣來,就怕有危險性行為的人不來篩檢。

挑戰人性 防疫工作困難重重
青少年對性好奇,想要探索肉體,這是自然而然的事,瓢蟲說,有的年輕人認為反正只是摸摸對方身體、約在速食店第一次見面、聊天很OK,沒想到看對眼或被帶去續攤後,就失控了。對方令人驚艷而不想錯過,或是自己喝到茫而棄守防線,甚至力氣不敵而被硬上,一次、二次,總有一次,事情發生了。相反的情況是「又還沒有發病」、「說不出口」,讓感染者心存僥倖,在一場場的冒險遊戲中,理智一再敗退;又或許擔心嚇跑交往對象,一開始只是相互手淫,等到感情愈放愈多,更難開口坦白,也沒法解釋為何不能改變性行為模式,直到壓力鍋爆炸,分手難過,感染愛滋也難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行政中心主任莊苹從事愛滋與性病防治多年,她有妙喻:「假如我很胖,又有糖尿病,明明知道要忌口,可是看到大飯店自助餐琳瑯滿目,怎麼可以放過,管你的,我就是要吃」,這就是人性,男同志、愛滋感染者也是人。

見面前先表明「用套」否則免談、交友前坦白「我生病了」之類的自保招數,這是瓢蟲的一些建議,但他坦承這不容易。莊苹也說,「所有的愛滋防疫工作,都是違反人性,困難就在這裡」。

感染者管理需因人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兒少未經人事,不懂得自保,成了熟男老爹眼中的「天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第三組副組長黃彥芳舉例,南部有多名未成年人遭同一名中年男子性侵誘姦,其中有人因此感染愛滋,這名男子一直未被通報,也從未治療愛滋病,現已入監服刑。

目前愛滋感染者的個案管理,既個人化且因地而異,莊苹說,原則上17歲以下感染者,要考慮到兒童及青少年性侵案件,需不需要轉介社工輔導或家長解決,答案卻是不一定;個案如果未滿14歲,原則應告知監護人孩子感染愛滋,有的孩子家境特殊要例外處理,還有的年輕人必須要隱瞞父母,病情只能告知最信賴的他人,以免有家歸不得,被迫淪落在外。

把感染者的生活照顧好,病情也會控制好,感染者長期服藥,就和肝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一樣,生病了就要一直吃藥。遺憾的是,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這個年齡層,愛滋防治的腳步,必須要趕快追上感染者增加的幅度才行。(完)

文章出處:http://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40-1/201310290007-1.aspx

20131029172757

SongYY回應評論

中央社的期刊《全球中央雜誌》11月號,很用心地推出了愛滋專題報導,並作為封面故事,有多篇探討全球愛滋現況的文章。其中陳清芳小姐的《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一文於10月底先發表於網路上,探討台灣青少年感染愛滋現況。文章一開始便引用了感染者瓢蟲的話:「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

很可惜的是,閱讀完這篇報導,我們看到了記者對人性部分的探討,但是卻對偏見歧視的社會結構未有著墨。以下是SongYY對這篇報導的一些回應。

「十大死因說」與愛滋恐慌
「2012年青年十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 這大概是近來所有討論青少年愛滋疫情的相關文章和報導,最愛引用的數據。甚至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也見獵心喜地把這點列入他們反對同性婚姻的理由之一。但,這看似令人驚懼的「列名十大死因」,背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原始數字:2012年15-24歲的總死亡人數為1340人,其中死於愛滋者有7人,僅約占總死亡人數的0.52%,在死因中排入第10名,而第11、12名死因的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均為5人 (和愛滋僅差2人)。原位與良性腫瘤、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則都是4人,排名第13與14,不在10大死因之列。

如果再往前推一年,2011年同樣年齡層總死亡人數為1410人,其中原位與良性腫瘤死亡人數便較2012多,共有8人,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也有7人,因愛滋死亡者則為3人;在這一年中,愛滋是在青年10大死因之外的。

參考這些數字,我們不難發現:去追究青年死因中,死亡人數相近(均為個位數)、比例上占總死亡人數0.5%以下的這些死因,何者擠入前10名、何者在10名之外,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也因人數過少,年度間的比較極有可能亦不具有統計上的意義,舉例而言,若愛滋死亡人數由2011年3人到2012年有7人,可被解讀成「愛滋死亡人數大幅上升、首度進入十大死因疫情嚴重」,那我們是否也可說: 良性腫瘤死亡人數由2011年的8人到2012年的4人,「減少5成、跌出十大死因之外」,代表「政府防癌、防腫瘤有顯著功效」?這樣草率推出的結論,你會同意嗎?

還原各死亡原因的實際數字和比率,可以看出,只談「十大死因」實有刻意渲染之嫌,除了引起社會恐慌,繼續製造「愛滋很恐怖」的刻板印象,對於防疫有何助益?

看見人性,也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
數字當然不會全無意義。在HIV感染已能用藥物控制有如慢性病的今日,除非延誤就醫或過晚發現,否則感染者多半不致病發死亡。也因此,在看到因愛滋而死亡的年輕案例時,其實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他們沒有辦法提前由篩檢得知感染?是什麼讓他們延誤就醫的時間?

新加坡曾拍過一支宣導短片《Be Positive》 (見延伸閱讀) ,影片開頭一位年輕男子坐在診所考慮要不要做篩檢,但腦海中浮現的是篩檢結果若是陽性時,家人、朋友、職場的排斥與失望,於是他選擇默默地離開,放棄做篩檢。的確,社會的偏見歧視,造成許多人不願正視愛滋的態度;或佯裝沒事、或選擇切割,社會加諸愛滋龐大的污名,反而使得更多人靠近了防疫漏洞。

也是同樣的社會結構,使得感染者處境艱困。在中央社這則報導中提到了感染者的「不告知」,卻沒有討論到,在龐大的愛滋歧視下,告知/不告知的選擇,可能會是多麼艱難:告知後不僅是被拒絕的問題,還有身份可能因此曝光的憂慮。報導中認為某些感染者「心存僥倖」,但是將防疫責任推給感染者,不思改變背後充滿歧視壓力的社會結構,這樣的防疫思維或許才更適合用「心存僥倖」來形容。

正視青少年主體性的愛滋教育
最後要提到的是,青少年愛滋教育很重要,但務實作法應檢討過去的愛滋教育有何問題、有哪些阻力讓愛滋教育無法落實。如果真的要保護青少年,絕對要重視青少年的主體性,知道他們對性的慾望、想像。才能了解他們可能做的選擇、從而提供如何保護自己的建議。以這則報導中所提到南部「中年人誘姦性侵少年」事件為例,如果回顧媒體報導(見延伸閱讀),會發現是案件中的少年想買摩托車,故以援交方式籌錢,和「誘姦性侵」實有一段距離。只是把青少年弱化為受害者、認為青少年都是被動的,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並無助於青少年的保護。

延伸閱讀
Be Positive 新加坡愛滋宣導短片 (請記得開啟中文字幕功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PsS6Ik8dw
130101 自由時報:高一男3P援交 遭白嫖還染愛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today-south19.htm

2013-11-01

【台灣/兒少感染者】131031 聯合報: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優活健康網: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
2013.10.31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5歲病童,半年前因帶狀疱疹後常生病,斷續高燒一個月,轉新竹馬偕醫院,確認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投藥後穩定;不過,家長卻不讓孩子繼續看病;院長李宏昌說,排斥或過度保護愛滋病患,都不正確,它就像高血壓一樣,固定服藥控制,「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

新竹馬偕是新竹地區愛滋醫療中心,接連出現許多案例,讓醫生覺得國人觀念仍待釐清。

馬偕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千裕說,5歲病童案例,轉院後團隊先治療他的肺炎,並做雞尾酒療法,小朋友病況終獲改善,豈料,後來父母卻不願意孩子接受治療,只能請衛生單位協調。

還有15歲女孩,牙疼到牙醫診所,醫師問她有何病史?她說HIV,醫師馬上說,設備不足,要她轉院;另8歲弟弟,也是愛滋患者,上學後,媽媽交代老師特別照顧,結果孩子體育課都不上,同學奇怪,輾轉知道,反排斥、嘲笑他。

林千裕說,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今,已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最大族群在15~24歲,其次35~44歲,愈趨年輕化,不容小覷。

也是愛滋團隊的副院長蘇世強和院長李宏昌說,愛滋病毒不會藉一般接觸或共餐傳染,不需過度擔心,雖然HIV還沒有根治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少,「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規則服藥,生活品質影響不大。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3425.shtml

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2013.10.31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

目前對於HIV目前無有效根治的方法,然而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已經可以使愛滋病變得跟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而兒童愛滋病患者其生理構造和免疫系統還不成熟,治療上不僅只有醫療問題,衍生出的是社會大眾排斥愛滋病患者的社會問題。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林千裕表示,從1980年代發現HIV病毒以來,全世界感染HIV的病人數急遽上升,且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 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目前為止已接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愛滋!然而愛滋病毒是不會透過一般的接觸或共同用餐來傳染,因此並不需要過度擔心;雖然對於HIV目前還無有效根治的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好好治療,大部分病人的治療效果都很好、副作用也很少,愛滋病已經變得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

兒童愛滋病 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然而兒童的生理構造跟免疫機能還不成熟,加上兒童感染愛滋病的症狀通常不典型,增加診斷上的困難、容易被忽略,而相較於成人,兒童愛滋病更為複雜,除了要考慮病童生長發育情形及藥物選擇外,還有病童的告知及教育、服藥順從性、家庭的溝通、隱私保密、學校及交友等問題。

愛滋病不只是個醫療問題,更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疾病,社會大眾往往因誤解而對愛滋病感染者產生排斥,衍生出其他家庭、社會問題。因此為了使病情能獲得良好的控制,面對愛滋病童的治療通常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個案管理師、以及社工人員的治療團隊一起來幫助病童克服愛滋、安心長大。

新聞出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9804

SongYY說明
關於HIV感染者與牙醫,延伸閱讀中有多篇報導。其中《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刊載的《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紀錄》一文,感染科醫師羅一鈞表示︰「用專業告訴我們,(面對HIV患者)應該做的預防措施和一般人完全相同,不需要特別加以防護!……再者,假設病人還處於空窗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或者不願告訴醫師,豈不是防不勝防嗎?何況 HIV 對一般環境中的物理化學條件非常敏感,很快就會死。……在牙科門診洗牙,也只需要牙科治療的標準防護措施 (外科口罩, 戴手套 & 戴護目鏡),是不管病患有無 HIV 都該做的。」

由感染科醫師的專業意見可知,HIV感染者就診,通常不造成感染高風險,不需要特殊等級的防護。部分醫護人員的過度擔憂甚或排拒,反應出的是整個社會對於愛滋的集體恐慌;不只是上述新聞中的兒童感染者,所有感染者都要背負面對集體恐慌帶來的艱困處境。如何能夠透過教育去除這些不理性的恐慌,或許才是愛滋防治工作更需著力的部分。

延伸閱讀
【感染者的故事/受侵權經驗】權促會徵文:那個下午我去看牙醫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197171613757&myarea=2
120221 中央社:鐵窗之愛 黃淳豐治愛滋者牙疾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22123180861&myarea=2
101116 中國報:牙醫遵守防範守則 大馬沒拔牙染愛滋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169102
111130 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
http://ntumsa-post.blog.ntu.edu.tw/?p=367

2013-10-31

【台灣/兒少感染者】131031 聯合報: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優活健康網: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
2013.10.31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5歲病童,半年前因帶狀皰疹後常生病,斷續高燒一個月,轉新竹馬偕醫院,確認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投藥後穩定;不過,家長卻不讓孩子繼續看病;院長李宏昌說,排斥或過度保護愛滋病患,都不正確,它就像高血壓一樣,固定服藥控制,「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

新竹馬偕是新竹地區愛滋醫療中心,接連出現許多案例,讓醫生覺得國人觀念仍待釐清。

馬偕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千裕說,5歲病童案例,轉院後團隊先治療他的肺炎,並做雞尾酒療法,小朋友病況終獲改善,豈料,後來父母卻不願意孩子接受治療,只能請衛生單位協調。

還有15歲女孩,牙疼到牙醫診所,醫師問她有何病史?她說HIV,醫師馬上說,設備不足,要她轉院;另8歲弟弟,也是愛滋患者,上學後,媽媽交代老師特別照顧,結果孩子體育課都不上,同學奇怪,輾轉知道,反排斥、嘲笑他。

林千裕說,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今,已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最大族群在15~24歲,其次35~44歲,愈趨年輕化,不容小覷。

也是愛滋團隊的副院長蘇世強和院長李宏昌說,愛滋病毒不會藉一般接觸或共餐傳染,不需過度擔心,雖然HIV還沒有根治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少,「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規則服藥,生活品質影響不大。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3425.shtml

 

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2013.10.31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

目前對於HIV目前無有效根治的方法,然而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已經可以使愛滋病變得跟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而兒童愛滋病患者其生理構造和免疫系統還不成熟,治療上不僅只有醫療問題,衍生出的是社會大眾排斥愛滋病患者的社會問題。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林千裕表示,從1980年代發現HIV病毒以來,全世界感染HIV的病人數急遽上升,且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 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目前為止已接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愛滋!然而愛滋病毒是不會透過一般的接觸或共同用餐來傳染,因此並不需要過度擔心;雖然對於HIV目前還無有效根治的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好好治療,大部分病人的治療效果都很好、副作用也很少,愛滋病已經變得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

兒童愛滋病 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然而兒童的生理構造跟免疫機能還不成熟,加上兒童感染愛滋病的症狀通常不典型,增加診斷上的困難、容易被忽略,而相較於成人,兒童愛滋病更為複雜,除了要考慮病童生長發育情形及藥物選擇外,還有病童的告知及教育、服藥順從性、家庭的溝通、隱私保密、學校及交友等問題。

愛滋病不只是個醫療問題,更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疾病,社會大眾往往因誤解而對愛滋病感染者產生排斥,衍生出其他家庭、社會問題。因此為了使病情能獲得良好的控制,面對愛滋病童的治療通常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個案管理師、以及社工人員的治療團隊一起來幫助病童克服愛滋、安心長大。

新聞出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9804

圖片引自愛滋權促會
圖片引自愛滋權促會

SongYY說明
關於HIV感染者與牙醫,延伸閱讀中有多篇報導。其中《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刊載的《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紀錄》一文,感染科醫師羅一鈞表示︰「用專業告訴我們,(面對HIV患者)應該做的預防措施和一般人完全相同,不需要特別加以防護!……再者,假設病人還處於空窗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或者不願告訴醫師,豈不是防不勝防嗎?何況 HIV 對一般環境中的物理化學條件非常敏感,很快就會死。……在牙科門診洗牙,也只需要牙科治療的標準防護措施 (外科口罩, 戴手套 & 戴護目鏡),是不管病患有無 HIV 都該做的。」

由感染科醫師的專業意見可知,HIV感染者就診,通常不造成感染高風險,不需要特殊等級的防護。部分醫護人員的過度擔憂甚或排拒,反應出的是整個社會對於愛滋的集體恐慌;不只是上述新聞中的兒童感染者,所有感染者都要背負面對集體恐慌帶來的艱困處境。如何能夠透過教育去除這些不理性的恐慌,或許才是愛滋防治工作更需著力的部分。

延伸閱讀
【感染者的故事/受侵權經驗】權促會徵文:那個下午我去看牙醫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197171613757&myarea=2
120221 中央社:鐵窗之愛 黃淳豐治愛滋者牙疾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22123180861&myarea=2
101116 中國報:牙醫遵守防範守則 大馬沒拔牙染愛滋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169102
111130 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
http://ntumsa-post.blog.ntu.edu.tw/?p=367

2013-10-29

【台灣/青少年防疫】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附SongYY回應評論

SongYY說明:這篇刊載於全球中央雜誌的報導在討論青少年感染愛滋的現況,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部分。關於此文,SongYY以「十大死因與恐懼渲染」、「看見人性,更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以及「正視青少年主體的愛滋教育」這幾點做了相關的回應,附於文末,請大家一併參考。

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
20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 文/陳清芳 (中央社記者)

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的瓢蟲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15到24歲的年紀,應該煩惱青春痘冒不停、功課一堆還要補習、考試考壞了、沒有搶到簽名海報或是演唱會門票、沒有情人也煩、情人吵架也煩、同學人際關係搞不定……,大大小小的正事雜事清單上,再怎麼樣也排不到「感染了愛滋病該怎麼辦?」

但事實卻令人憂心。從1998年到2012年期間,15到24歲感染愛滋人數每年成長1.8倍。累計至2012年底,超過4,700個感染者處於這年齡層,這是增加最快的一群,約占總體的二成,傳染途徑以男性之間的性行為感染占了大多數。「沒有長輩願意告訴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只是不斷說,這樣做、那樣做會生病……」瓢蟲(化名)說。

防治愛滋 衛教不能等
瓢蟲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2005年他躍上官方的愛滋防治海報,他的陽光形象和過來人經歷,吸引不少新感染者透過網路社群、露德基金會等管道找到他,談談怎麼面對、如何調適有愛滋病的未來日子。他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有多封閉呢?校園放置保險套販售機會不會教壞小孩,家長和老師有得吵;保險套販賣機在大學校園相當罕見,在中學校園好像是違禁品。

直到今年9月,愛滋防治納入課程,小學生的健康與體育課有二到三節的「性教育含愛滋防治計畫」,納入「認識自我」單元裡;國中生的健康教育,有二到三節安全性行為單元一定要教愛滋病防治,至於大學新生訓練,至少半小時宣導愛滋。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等社團,多年深入校園訓練防治種子,紅絲帶基金會近幾年邀請日本女優紅音螢在鬧區教用保險套,請來AV男優真崎航(已故)等人,深入男同志夜店破除不戴套的迷思,衛教尺度非常有彈性。

學校二、三堂課能發揮的效果很難說,「安全性行為全程戴套」並非嘴巴說說就算,在男同志圈子內更不是「拒絕無套肛交」一句話就能帶過;衛生機關和民間團體卯足了勁,揪團找伴送禮抽獎樣樣來,就怕有危險性行為的人不來篩檢。

挑戰人性 防疫工作困難重重
青少年對性好奇,想要探索肉體,這是自然而然的事,瓢蟲說,有的年輕人認為反正只是摸摸對方身體、約在速食店第一次見面、聊天很OK,沒想到看對眼或被帶去續攤後,就失控了。對方令人驚艷而不想錯過,或是自己喝到茫而棄守防線,甚至力氣不敵而被硬上,一次、二次,總有一次,事情發生了。相反的情況是「又還沒有發病」、「說不出口」,讓感染者心存僥倖,在一場場的冒險遊戲中,理智一再敗退;又或許擔心嚇跑交往對象,一開始只是相互手淫,等到感情愈放愈多,更難開口坦白,也沒法解釋為何不能改變性行為模式,直到壓力鍋爆炸,分手難過,感染愛滋也難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行政中心主任莊苹從事愛滋與性病防治多年,她有妙喻:「假如我很胖,又有糖尿病,明明知道要忌口,可是看到大飯店自助餐琳瑯滿目,怎麼可以放過,管你的,我就是要吃」,這就是人性,男同志、愛滋感染者也是人。

見面前先表明「用套」否則免談、交友前坦白「我生病了」之類的自保招數,這是瓢蟲的一些建議,但他坦承這不容易。莊苹也說,「所有的愛滋防疫工作,都是違反人性,困難就在這裡」。

感染者管理需因人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兒少未經人事,不懂得自保,成了熟男老爹眼中的「天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第三組副組長黃彥芳舉例,南部有多名未成年人遭同一名中年男子性侵誘姦,其中有人因此感染愛滋,這名男子一直未被通報,也從未治療愛滋病,現已入監服刑。

目前愛滋感染者的個案管理,既個人化且因地而異,莊苹說,原則上17歲以下感染者,要考慮到兒童及青少年性侵案件,需不需要轉介社工輔導或家長解決,答案卻是不一定;個案如果未滿14歲,原則應告知監護人孩子感染愛滋,有的孩子家境特殊要例外處理,還有的年輕人必須要隱瞞父母,病情只能告知最信賴的他人,以免有家歸不得,被迫淪落在外。

把感染者的生活照顧好,病情也會控制好,感染者長期服藥,就和肝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一樣,生病了就要一直吃藥。遺憾的是,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這個年齡層,愛滋防治的腳步,必須要趕快追上感染者增加的幅度才行。(完)

文章出處:http://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40-1/201310290007-1.aspx

 

 
SongYY回應評論

中央社的期刊《全球中央雜誌》11月號,很用心地推出了愛滋專題報導,並作為封面故事,有多篇探討全球愛滋現況的文章。其中陳清芳小姐的《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一文於10月底先發表於網路上,探討台灣青少年感染愛滋現況。文章一開始便引用了感染者瓢蟲的話:「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

很可惜的是,閱讀完這篇報導,我們看到了記者對人性部分的探討,但是卻對偏見歧視的社會結構未有著墨。以下是SongYY對這篇報導的一些回應。

「十大死因說」與愛滋恐慌
「2012年青年十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 這大概是近來所有討論青少年愛滋疫情的相關文章和報導,最愛引用的數據。甚至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也見獵心喜地把這點列入他們反對同性婚姻的理由之一。但,這看似令人驚懼的「列名十大死因」,背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原始數字:2012年15-24歲的總死亡人數為1340人,其中死於愛滋者有7人,僅約占總死亡人數的0.52%,在死因中排入第10名,而第11、12名死因的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均為5人 (和愛滋僅差2人)。原位與良性腫瘤、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則都是4人,排名第13與14,不在10大死因之列。

如果再往前推一年,2011年同樣年齡層總死亡人數為1410人,其中原位與良性腫瘤死亡人數便較2012多,共有8人,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也有7人,因愛滋死亡者則為3人;在這一年中,愛滋是在青年10大死因之外的。

參考這些數字,我們不難發現:去追究青年死因中,死亡人數相近(均為個位數)、比例上占總死亡人數0.5%以下的這些死因,何者擠入前10名、何者在10名之外,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也因人數過少,年度間的比較極有可能亦不具有統計上的意義,舉例而言,若愛滋死亡人數由2011年3人到2012年有7人,可被解讀成「愛滋死亡人數大幅上升、首度進入十大死因疫情嚴重」,那我們是否也可說: 良性腫瘤死亡人數由2011年的8人到2012年的4人,「減少5成、跌出十大死因之外」,代表「政府防癌、防腫瘤有顯著功效」?這樣草率推出的結論,你會同意嗎?

還原各死亡原因的實際數字和比率,可以看出,只談「十大死因」實有刻意渲染之嫌,除了引起社會恐慌,繼續製造「愛滋很恐怖」的刻板印象,對於防疫有何助益?

看見人性,也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
數字當然不會全無意義。在HIV感染已能用藥物控制有如慢性病的今日,除非延誤就醫或過晚發現,否則感染者多半不致病發死亡。也因此,在看到因愛滋而死亡的年輕案例時,其實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他們沒有辦法提前由篩檢得知感染?是什麼讓他們延誤就醫的時間?

新加坡曾拍過一支宣導短片《Be Positive》 (見延伸閱讀) ,影片開頭一位年輕男子坐在診所考慮要不要做篩檢,但腦海中浮現的是篩檢結果若是陽性時,家人、朋友、職場的排斥與失望,於是他選擇默默地離開,放棄做篩檢。的確,社會的偏見歧視,造成許多人不願正視愛滋的態度;或佯裝沒事、或選擇切割,社會加諸愛滋龐大的污名,反而使得更多人靠近了防疫漏洞。

也是同樣的社會結構,使得感染者處境艱困。在中央社這則報導中提到了感染者的「不告知」,卻沒有討論到,在龐大的愛滋歧視下,告知/不告知的選擇,可能會是多麼艱難:告知後不僅是被拒絕的問題,還有身份可能因此曝光的憂慮。報導中認為某些感染者「心存僥倖」,但是將防疫責任推給感染者,不思改變背後充滿歧視壓力的社會結構,這樣的防疫思維或許才更適合用「心存僥倖」來形容。

正視青少年主體性的愛滋教育
最後要提到的是,青少年愛滋教育很重要,但務實作法應檢討過去的愛滋教育有何問題、有哪些阻力讓愛滋教育無法落實。如果真的要保護青少年,絕對要重視青少年的主體性,知道他們對性的慾望、想像。才能了解他們可能做的選擇、從而提供如何保護自己的建議。以這則報導中所提到南部「中年人誘姦性侵少年」事件為例,如果回顧媒體報導(見延伸閱讀),會發現是案件中的少年想買摩托車,故以援交方式籌錢,和「誘姦性侵」實有一段距離。只是把青少年弱化為受害者、認為青少年都是被動的,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並無助於青少年的保護。

 

延伸閱讀
Be Positive 新加坡愛滋宣導短片 (請記得開啟中文字幕功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PsS6Ik8dw
130101 自由時報:高一男3P援交 遭白嫖還染愛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today-south19.htm

2013-10-27

【台灣同志遊行/終點舞台倡議紀實】131027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同志大遊行 黃耀明: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孽子/附日日春鍾君竺完整發言稿

同志大遊行 黃耀明: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孽子
2013/10/27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記者 鐘聖雄 / 台北報導

第11屆台灣同志大遊行昨天在台北街頭開走,主辦單位以「看見同性戀2.0 – 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為主題號召,訴求向第一屆同志大遊行致敬。雖然參與盛況不如去年,但仍吸引上萬民眾共襄盛舉。

二度來台參加同志遊行的港星黃耀明感性地說,以前同志活在一段「黑暗時光」裡,他只能躲進白先勇的文字中尋找情慾認同的世界,但在碰到許多同路人後,才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孽子」,讓他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他希望能有更多人與同志對話,屆時大家就會知道彼此沒有異同之別。

「台灣走的比香港前面,已經在積極爭取同志婚姻,視野與勇氣值得學習,我們目標一致,就是相同彩虹夢,希望台港同志未來能連成一線,攜手成就一個美麗新時代。讓我們走在光天化日下,無畏無懼地作自己,愛自己所愛。」黃耀明說。

EDD_0637

黃耀明說,以前他只能躲進白先勇的文字裡,尋找自己的情慾世界,如今他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孽子。

在去年的第10屆遊行中,主辦單位主打「婚姻平權」訴求,同時力推多元成家草案,希望可以逐步讓家屬、伴侶制度等多元的家庭、婚姻想像讓更多人接受,同時打破異性戀婚姻的單一想像,主舞台上的氣氛也偏向溫馨調性。

同運分歧多 盼見「櫃中有櫃」
然而,今年在遊行開始前,「貧窮同志參政團」等團體就對性別運動要不要把主力放在推動婚姻平權上有所質疑,主張更積極推動同志參政,由下而上改變權力結構,才能真正保障同志權利。遊行晚會中,日日春關懷協會率先點出矛盾,而貧窮同志參政團、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同台演出時,甚至聞得出些許煙硝味。

日日春關懷協會執行長鍾君竺感慨地說,第一屆同志大遊行時有人自願和日日春一起走,她還很納悶為何有人願意與娼妓為伍,一問才知是出櫃壓力太大,有人希望以日日春志工身份作為掩護,讓她覺得同志與性工作者處於「共享污名」狀態,未來應該互相掩護「撐」出集體現身空間。

然而她也感嘆,十年過去後,同志大遊行從七、八百人隊伍變成七、八萬人,隊伍看來壯大了,卻有許多同志開始和用藥者、性工作者等承受性污名的弱勢切割,甚至想踢掉不合主流標準的性難民,只想爭取婚姻成家,讓她覺得很難過。

貧同參政團:同志參選 改變權利結構
貧窮同志參政團則明確反對同運把主力放在爭取同志婚姻和家庭法案,認為要根本解決問題,只有集體參選,才能拿回權利。他們認為,台灣正面臨高房價、勞保年金破產、老人長照商業化的威脅,如果同運只爭取「結婚」卻不一起面對如何「維持婚姻」,甚至通姦除罪、愛滋病污名化等問題,最後還是會退出婚姻,不是治本之道。

「大家應該一起爭取,不結婚也有砲打、有人照顧的權利,拒絕國家把重擔丟給個人承擔,鰥寡孤獨個人都要被照顧,否則一年一度街頭狂歡後,個人還是要承擔。」同志參政團指出,同運面對許多性污名問題,多數都要從政治、法律制度面解決,所以不應把決定權交給異性戀民意代表,主張同志參選,改變權利結構。

「大敵當前的確要團結,但我們可以說多人家屬不是多P,以免法案被杯葛嗎?我們認為,在主流中要推動法案,就跟成家一樣門檻很高,所以要由下而上改變權力。」同志參政團強調。

同家會:續推伴侶、家屬制度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則指出,礙於台灣法律規定,同性戀者如果希望透過人工生殖方式繁衍後代,多數得花錢到國外做手術,以女同性戀來說通常得花上一百萬,男同性戀則約三百萬,但一般夫妻在國內卻只需要花一萬元就可人工生殖,極不公平,所以才需要推動婚姻平權。

同家會強調,爭取婚姻平權不代表要求同性戀一定要走入婚姻制度,這是不同選項;但如果公民基本權利都沒被保障,其他的事情根本也無法討論。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則強調:「為何成家這件事情對於平權是重要的?它首先是資格問題,然後才是選擇問題。多元性別為何不能成家?社會很明顯存在恐同問題,所以多元性別不能結婚,這是制度性恐同,應該打破制度性限制,所以我們很理解有人不想要進入這遊戲規則。但這就像選舉權,你覺得政治人物爛,可以放棄投票權嗎?不可能。」

伴侶盟指出,自從他們在2009年成立後,就不斷參考各國法規制度,最後推出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三部草案(統稱「多元成家方案」)。為了避免運動分裂,所以將三草案分開來推動,日前婚姻平權法案在立法院通過一讀,已在司法上獲得被檢視的機會,另外兩案情況雖不樂觀,但他們會持續遊說。

他們認為,打破現實不公需要所有人一起行動,透過法律的改變才能讓階級差異被看見;但也強調「苦難不能抵銷苦難」,其他路線的同運團體不應以其他弱勢議題,抵銷同志在成家問題中被壓迫的事實。

EDD_0723

EDD_0737

不只同性戀要被看見,雙性戀、跨性別、變性人,各種不同的性/別都應該被看見,否則櫃中有櫃的情況永遠存在。

EDD_0702

「殘酷兒」顧名思義就是殘障的酷兒(Queer)。他們往往面臨更多重的性壓迫,因為多數人連擁有性伴侶、性自主都是奢侈的事情,遑論走入婚姻。因此有人發起「手天使」團體,希望可以用協助手淫方式,幫殘障朋友解決基本生理需求。

新聞出處:
http://pnn.pts.org.tw/main/2013/10/27/%E3%80%90%E5%90%8C%E5%BF%97%E5%A4%A7%E9%81%8A%E8%A1%8C%E3%80%91%E9%BB%83%E8%80%80%E6%98%8E%EF%BC%9A%E7%99%BC%E7%8F%BE%E8%87%AA%E5%B7%B1%E4%B8%8D%E6%98%AF%E4%B8%96%E7%95%8C%E4%B8%8A%E5%94%AF%E4%B8%80/


延伸閱讀

日日春關懷協會執行長鍾君竺2013同志遊行完整發言稿:我的不安

大家好!日日春和同志運動一起走了十年。今年,站在這裡,感覺特別複雜。同運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但我卻想提兩個不安,和大家分享:

我的第一個不安是,許多同志因為急切的想爭取婚家權,而開始和性污名切割,甚至不惜以踢掉不合主流標準的性難民為代價。

我還記得十年前,第一屆同志遊行,在新公園集合的時候,好幾個我不認識的同志朋友說要來加入日日春的隊伍。我一開始感到奇怪,為什麼大家要來和性工作者站在一起?一問才知道,因為出櫃的壓力,大家怕被媒體拍到,回家被爸媽問至少還可以說是日日春義工,那時候,娼妓與同性戀共享污名,我們互相掩護以集體現身。

十年過去了,隊伍從七八百人變成七八萬人,同志力量似乎壯大了,但遊行前一場「性難民」的論壇,談了用藥、SM與性工作,後續報導引發了許多抵制遊行的聲音,很多人以這樣的議題為恥,有些人說,好不容易出櫃了,不想與這些議題沾上邊,並說婚姻合法和同志正面宣傳才更是重點!我強烈的感受到被隔開的痛苦,並看到多元成家若沒有與這些羞恥為伍,那麼客觀效果是讓部分同志晉升上流了,但卻增加了對不合主流標準的性難民的歧視。在這個分水嶺上,同運是選擇往上走,還是往下走?能夠從暗櫃裡鬆綁的同志,究竟是願意提供更多社會空間打開櫃子,還是把其他暗櫃釘的更死,希望大家能夠想一想。

我的第二個不安是,我完全同意,法律上,同性婚姻是公民權,沒有道理被異性戀壟斷。但是,如果我們願意稍微抽開一點想,放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局勢裡,爭婚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看看異性戀就知道,異性戀有婚姻權,但是這幾年異性戀結婚率屢創新低,不敢婚不敢生,為什麼? (我問大家:你買的起房子嗎?) 買不起,政府不是打房,反而為了維持炒房的市場、政府說可以貸款更多錢借你去買;(你有足夠的錢可以養老嗎?) 勞健保越來越貴,年金卻越來越少,當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的同時,政府根本不想承擔老年照顧責任,只會說因為他快破產了而不去徵富人稅。不分藍綠,國家實際上擔的責任越來越少,把生老病死這些照顧責任都丟給私人家庭去承擔。

我想說的是,當政府承擔的公共資源越來越少,而把照養各種責任都丟給私人家庭去承擔時,就算我們可以爭取到婚姻權,成家的實質條件也是越來越高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在爭取婚家權的同時,我們更得挑戰這個藍綠分贓、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政治結構,否則,就算我們「能」結婚了,我們又怎麼「敢」結婚?就算敢結婚,也難保哪天因為經濟壓力照顧壓力而離婚。

老實說,光是爭取婚家權,要面對宗教團體和家長團體的壓力,我都認為兩大黨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在選票算計下很少做「對」的事,他們做的總是「爭議小」的事;更不要說,如果我們還期望更根本的,面對性難民和總體政治經濟的改革,我們得自己練習幹政府!既要幹掉政府、也要人民自己參選奪權準備起而代之,才有可能奪回不一樣的未來。

◎感謝一起討論的日日春庄島以良子、貧窮同志參政團

文章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ceptism/posts/59562285716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