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文/但唐謨
3D電影越來越無聊
自從《阿凡達》大賣,3D風一發不可收拾,一堆3D片,好像3D很好拍的樣子。印象中的3D片,應該有點「重口味」,至少要像怪物片《黑湖妖》或者希區考克的《電話謀殺案》,怎麼現在連閤家歡電影也可以變3D,而且越來越沒味。有時候看3D看半天,根本忘了是3D,因為3D片的特殊性已經不見了。前年(2009),著名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就曾經批評過3D片,當時我還很不以為然,不過看現在這樣,老人家還是有先知卓見。
今年最好看的3D片是好萊塢的《馴龍高手》,但是這部片會好看並不是因為它是3D,而是因為它的故事很屌。唯一期待的《無厘取鬧3D》延至今年才上映。不過,儘管好萊塢的3D已經快要玩完,亞洲電影卻正默默地發揚3D精神,因為2011年有兩部最令人期待的3D片:深作欣二的《大逃殺3D》和香港製造的《3D玉圃團》,一個是暴力的極致,一個是色情的極致,全出自亞洲,難怪全世界最酷的影迷都哈亞洲片哈的要死。
賀帥哥阮經天勇奪金馬影帝
今年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號稱是兩個父親和兩個「gay」的對決,最後給了其中的一個「gay」 ,《艋舺》中飾演和尚的阮經天。不是我要以貌取人或者搞民族主義,但是一個來自台灣的,帥氣俊美的,而且正在昇起的新星,贏得了金馬獎的最高榮譽,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小天在這部片中剃了個小平頭,穿著「很土」的衣服演一個耍狠的混混;一方面在殘酷的黑社會中打滾求生;另一方面,他又對他的兄弟情人志龍一片深情,最後死在摯愛的手中。這個角色沿襲了張徹、吳宇森以來的「同志兄弟」傳統,而偶像劇出身的年輕演員阮經天用力用心的演出,確實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只希望如此一個好演員,不要被浪費掉,或者「流落他方」。這也是金馬獎有史以來第二次把男主角獎頒給同志角色(第一次是《藍宇》中的劉燁),這樣說應該可以吧?
最好玩的金馬奇幻影展
這大概是全台灣的影迷去年當中最令人振奮的事情了。從今以後,我們會有個「小金馬影展」,除了正規的藝術電影之外,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的機會,看到一些好玩勁爆、邊緣另類、噁心拔辣,藝術成就也毫不輸人的酷電影。「奇幻影展」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影展類型,而去年的「金馬奇幻影展」,定義了屬於我們台灣文化的「奇幻」,其中有很gore很噁心的電影,激發人心恐懼的電影,經典cult movie重現,以及有奇幻內涵的台灣電影。
其中最響叮噹的《洛基恐怖秀》在三十五年之後,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大銀幕,在主辦單位的策劃下,大家都玩瘋了。我們也發現到,這齣留名青史的cult movie,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發展出不同的「失控場景」,而台灣影迷的玩法讓人徹徹底底嘆為觀止。我們期待今年的奇幻影展會更好玩,感謝金馬獎!
《血色海灣》的爭議
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就先知道了這場爭議,而且讓我呆了一下。得到去年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澳洲導演路易‧賽侯尤斯(Louie Psihoyos)的《血色海灣》記錄日本大地町漁民以非人道的方式,大量獵捕海豚,出售給全世界的海洋公園,或者宰殺販賣,造成每年兩萬六千隻海豚的死亡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希望呼籲全世界重視這事件,終止日本獵殺海豚。但是日本右派人士卻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杯葛這部電影,認為這部片是西方世界對於有色人種的「種族歧視」,認為獵捕海豚是傳統文化,而《血色海灣》中提出的質問是一種對亞洲文化的侵略。這歪理乍聽一下振振有辭,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被呼嚨過去,而且一旦扯上了國族議題,自然會有很多討論和爭辯,不過,有圖有真相,電影說明了一切,再多的爭議,看過了電影,誰是誰非立見分曉。
電影院拒放《台北星期天》醜聞
從來沒有一件事情讓我這麼生氣過。某些戲院因為「不希望他們那金碧輝煌的戲院門口聚集成群的外勞來看電影」而拒絕放映《台北星期天》,本來我很想查出是那幾家混蛋戲院,去給他踢館,不過想算了,因為沒差,這個現象只是反應台灣社會「種族歧視」的普遍公民意識(不要懷疑!)。
其實,《台北星期天》是去年我最愛的台灣電影,雖然這部片有明顯的缺點,但是它帶出了另一種台北文化,屬於台灣新移民的生活實況。我私底下非常希望片中的菲律賓語主題曲可以得到金馬獎最佳歌曲,因為那會是對台灣菲律賓人士很大的認同,而且,我好喜歡這首歌。這部片被拒放顯然觸怒了影迷,大家成群結隊支持這部片,參加座談,揚言要「擠爆」戲院,排隊買票的人群中,有學生子弟、外籍人士、放假的外勞,還有我……那種「多元」真是我看過最感人肺腑的電影景觀。
波米叔叔的藝術電影旋風
去年有不少讓大家開眼界的藝術電影,例如土耳其導演賽米卡普拉諾葛魯的「蛋蜜乳」,不對,是「卵.乳.蜜」。什麼是藝術電影?簡單說:很難看懂的電影。去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的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在金馬獎時節帶著波米叔叔來到了台灣,這位「當紅的炸子雞」也掀起了一陣藝術電影風。這個導演的電影啊,說實在的,就是很難看懂(除了《鐵雞》)。不過,如果導演可以跟你面對面,幫助你全盤破解他的電影,豈不酷斃。
去年的金馬獎季節,大家都體驗到了這位很可愛的年輕泰國導演豐富的電影內涵和玄妙的創作歷程,彷彿上了一套難得的電影課。這部片也在台北歷史悠久的長春戲院浩浩蕩蕩地映演了一個多月,連從美國來玩的朋友都吵著要去看「波米叔叔」,而買下這部電影的瀚宇國際設計的可愛長方形酷卡,現在正放在我的架子上,視為珍寶收藏著。
娘子漢大丈夫gay片賀新春
去年同志電影中最驚人的事件莫過於:美國同志電影《娘子漢大丈夫》竟然上了最夯的春節超級檔。這部由金凱瑞和伊旺麥葛瑞兩大巨星主演的同志喜劇早在2009 年就拍好了,然後到處參加影展,在全世界各地放映;但是在美國,直到去年十二月(一個月前)才在少數戲院公映,因為:這部片是大明星演男同志,美國的發行公司覺得觀眾無法接受這種事,所以遲遲不安排上院線。
請問這是怎樣,以後好萊塢只能找小牌演同志,大牌演同志都會死的很慘,這是什麼狗屁邏輯?有夠爛!不過進步的台灣才不鳥這一套,這部片在台灣非常爭氣,在喜氣洋洋的春節假期中,大大的電影廣告到處掛滿,中文片名也大直接了當地告訴你,這是一部描寫「很娘」的男人的電影,歡迎你來和娘同志共度新春佳節!
2010年度同志人物誰最夯?
2010 年度同志人物獎落誰家?入圍的有:《艋舺》的和尚和志龍,以及《茱麗葉》中的朱立業和羅密歐,得獎者是:朱立業和羅密歐。得獎原因:展現了非主流的男同志身體。並不是每個男同志都有錢有閒有遷徙力,都可以去clubbing 去健身房去Aniki,也並不是每個男同志都可以有天使臉蛋魔鬼身材。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當中陳玉勳導演的〈還有一個茱麗葉〉是個以電影拍片現場為背景,一部讓人愛不釋手的同志喜劇小品,外型和主流男同志截然不同的喜劇演員康康和梁赫群,以比較「一般」的同志身體,展現出台灣同志電影中難得的正面同志形象(以往,不帥的同志角色大半帶著負面性)。
我們當然需要和尚和志龍那樣提供我們幻想空間的同志偶像,但是我們也需要康康和梁赫群這樣稍微不一樣的同志角色範本。多元的意義就在於此。
天字一號電影奇書:《台灣電影的愛與死》和《鵪鶉在鸚鵡頭上唱歌》
絕對不是我在搞置入性行銷,這兩本書真的很值得給他敗下去。在英國學電影的鄭秉泓先生,以長久以來對於台灣電影以及電視戲劇的研究,發表了影評文集《台灣電影的愛與死》,獨特的個人的觀點中,提出了他的台灣電影文化觀察。這也是台灣出版品中,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台灣電影論文集。《鵪鶉在鸚鵡頭上唱歌》的作者李幼鸚鵡鵪鶉先生是每個人的電影導師,大家都熟到不行了。這本厚達570多頁的著作綜合這位影評名家畢生的理念,他對於動物的愛,電影的熱情,以及男色的執迷。其中關於他的兩隻鳥,鵪鶉和鸚鵡編年式的記錄,可以讓人讀到老淚縱橫。這本書又gay又camp又自戀又耽溺,但是書中那份作者對於宇宙的愛,搜遍全世界,你永遠再也找不到同樣的東西了。
大家都愛《父後七日》
台灣流行用語中很喜歡把名詞縮寫成兩個音,例如「Seven」、「卡布」、「海角」、「當愛」以及「父後」(那麼《第四張畫》怎麼辦?縮寫變成「第四」)。而在去年大家的對話當中,充滿了許多的「父後」,因為,大家都愛《父後七日》啊!這部完全不以大牌明星為號召的小製作台灣電影,以即興、輕鬆、幽默、情感的趣味,以及大家對於台灣葬禮文化的集體印象,打動了每個人的心。
這部電影或許沒有什麼不得了的藝術性,但是在「貼近人民情感」方面,「父後」輕輕鬆鬆地達到了。此外,去年台灣電影中最得我心的角色是《第四張畫》中納豆飾演的「手槍仔」,他真的是很棒的喜劇演員 。《第四張畫》是一部深沈的電影,而他的喜劇性表演更彰顯出他那種混雜著喜感和無奈的深層質地,讓我想到卓別林。而且,納豆也是去年金馬獎會後派對上我唯一上前去要求合照的大明星呢!
本文原刊於:2011/1/25破報
http://www.pots.com.tw/node/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