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美國/防治研究】120417 中央廣播電台:美研究:不亂砸錢 抗HIV需找對族群

SongYY說明
本報導中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是2010年以男同志族群進行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研究結果的後續分析;研究者以成本效益的角度比較,「對群體全面投藥」和「選擇性部份投藥」,何者資源運用的效能較高,這也是標題「找對族群」之意。
報導標題可能讓人誤以為愛滋防治是要針對男同志族群。實際上,只要是未做好保護措施,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性伴侶人數多或少,均有同等的機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中。

時間:2012/4/17 撰稿‧編輯:張子清   新聞引據: 中央社

針對每日服用預防性投藥,嘉惠愛滋病毒(HIV)高危險族群,美國研究人員16日發表成本效益分析報告,指每年有5名以上性伴侶的男同志,屬於上述族群之一。

  預防性投藥Truvada每天的藥價為26美元,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專家團的研究,探討開立這種藥物給有性伴侶男同志的成本。研究成果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根據2010年1項里程碑臨床實驗,男同志定期服用Truvada,預防HIV感染的機率最高可達73%。

  不過,外界也質疑說,建議為數眾多的男同志族群天天服藥,到底符不符合經濟效益。

  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候選人朱所拉(Jessie Juusola)說:「如果對所有男同志都開立預防性投藥,成本會高得離譜。」但是他接著說,「如果只開立給HIV高風險群,則是有價值的投資,不致浪費醫療資源。」

  研究指出,未來開立Truvada給美國所有男同志的成本達4,950億美元,但開藥對象若只限於高風險族群,成本則可減至850億美元。

  研究人員估計,如果不開立預防性投藥,未來20年將新增49萬起感染案例。

  可是如果兩成的男同志每天服藥,感染人數可望減少近6萬3千人;如果只有兩成高風險男同志服藥,未來20年即可在166億美元成本下,避免4萬1千個新增感染案例。

資料來源: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50736&id=2&id2=2

Logo延伸閱讀
120417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原始論文):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http://www.annals.org/content/156/8/541.abstract
120416 Science Daily:Giving Preventive Drug to Men at High Risk for HIV Would Be Cost-Effective, Study Shows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4/120416185758.htm
120210 優活健康網:愛滋可以投藥預防嗎?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211144340598&myarea=2
101124 預防愛滋 新口服藥見成效
https://gplus.org.tw/news_3.asp?NEWID=NEW10112520328819

2012-04-15

【美國/愛滋新知】120414 科技日報:美科學家通過實驗首次證實 經遺傳修改的幹細胞可殺死老鼠愛滋病病毒

2012年04月14日 來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刘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以前就已從理論上證明,人體幹細胞能被遺傳修改成為對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細胞。現在,他們更近一步通過實驗首次證明,這些細胞實際上能殺死活生物體內感染了HIV的細胞,最新研究發表在4月12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卷》上。

    在以前的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們從一個HIV感染者體內提取出了CD8+細胞毒T淋巴細胞(CTL,其被稱為“殺手”T細胞,能識別和殺傷外來組織或感染病毒的T細胞),並且找出了T細胞受體分子—其能引導T細胞識別並殺死被HIV感染的細胞(SongYY補充:此T細胞受體是針對病毒的HIV-1 Gag protein)。然而,儘管這些T細胞能破壞感染了HIV的細胞,但是,其勢單力薄,不足以清除體內的HIV病毒。因此,科學家們對這一受體進行了克隆(台譯基因選殖),並且使用它對人體血液幹細胞進行了遺傳修改。接著,將經過遺傳修改的幹細胞放入已被移植進入實驗鼠體內的人體胸腺組織中,並研究活生物體內發生的反應。

    科學家們發現,經過遺傳修改的幹細胞發育成為大量成熟的、多功能的專門針對HIV的CD8+細胞,其能專門攻擊包含有HIV蛋白的細胞。而且,他們也發現,這些專門攻擊HIV的T細胞受體必須與HIV感染者相匹配,就像被移植的器官與接受移植的病人必須匹配一樣。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同樣也對人體血液幹細胞進行了遺傳修改,並且發現,經過遺傳修改的幹細胞能形成成熟的T細胞,這些T細胞能攻擊感染了HIV的身體組織內的HIV。他們使用一個代理模型—人化老鼠做到了這一點,該人化老鼠體內HIV感染的情況與人體內一樣。

    在引入經過遺傳修改的細胞兩周和六周後,科學家們分別對實驗鼠的周邊血、血漿、身體器官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結果發現,CD4+“助手”T細胞(感染HIV會讓其數量減少)的數量明顯增加;與此同時,血液中HIV的濃度已經降低。CD4+細胞是白血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對抗感染。這些結論表明,經過遺傳修改的細胞能在一些身體組織內發育並對付那兒出現的感染。

    該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於:HIV在老鼠身上成熟的速度比在人體內慢。因此,使用多種多樣經過遺傳修改的T細胞受體可能更適合對抗人體內的HIV感染。

    該研究的領導者、UCLA戴維格芬醫學院血液學和腫瘤學分部的助理教授斯科特·基欽表示:“我們希望研發出一種更富有攻擊性的方法來糾正人體T細胞反應內的缺陷,這些缺陷使HIV在受感染者體內攻城略地,極盡破壞之能事,最新研究邁出了第一步。”

    科學家們表示,他們正在製造能攻擊HIV不同部分的T細胞受體,以便與不同的感染個體更加匹配。

資料來源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4/14/content_456410.htm

Logo延伸閱讀
120412 PLoS Pathogens(原始論文全文刊登)﹕In Vivo Suppression of HIV by Antigen Specific T Cells Derived from Engineer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ttp://www.plospathogens.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pat.1002649

2012-04-15

【美國/防治新策略】120405 聯合晚報:這個人有性病嗎? 臉書App告訴你/蘋果日報:好友得性病 臉書App示警

這個人有性病嗎? 臉書App告訴你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2.04.05

預防性病散播的下一個利器是:臉書(Facebook)。這個構想並不扯,而且已有專家開始為此研發App(應用程式)。

經由Facebook,除了可以知道誰和誰交往,現在也能經由性病在你臉書內外朋友圈的普及程度,警告你自己得性病的風險。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傳染病中心」醫學教授雷昂本月在一項國際衛生會議上提出Facebook預防性病散播的潛力和重要性。其基本認識是,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不只發生在性伴侶之間,還擴散到整個朋友圈。性病既然會經由這些途徑傳染,而Facebook是今天人們呼朋引類的首要媒介,其防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雷昂指出,同一社交圈的人往往有彼此類似的冒險行為模式,而且其性行為對象往往相同。

報告說,一個人新近被診出愛滋病,其性伴侶出現陽性反應者達20%。但是,將研究對象擴大而不限於傳統上的正式高風險性伴侶人口,就會發現一個「感染群」。雷昂打一個比方:大家都以為,和某人直接發生關係,才會得病,但你不妨想像一場野餐,有個參加的人食物中毒,研究者不是只看那個中毒的人,而是必須擔心所有參加的人可能都有風險。

雷昂團隊以北卡州的梅毒傳染為例,透過性來往的網絡,問當事人經常和誰在一塊,以及他們認識誰,結果可以找到80%的病例。

另外,研究團隊要求最近接受愛滋病診斷的病患列出他們認為最有感染愛滋病風險的朋友名單。這方法在北卡比較可行,因為該州法律規定有病者必須「告知夥伴」。獲得病患同意後,研究人員透過Facebook和其他方式告知那些名單上的「朋友」,讓他們知道他們認識的人已接受愛滋病診斷,他們同樣也有感染愛滋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可以透過臉書的App,讓社交圈的人知道彼此性病檢測結果的最新狀態,達到預防性病傳播的效果。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08213.shtml

好友得性病 臉書App示警
蘋果日報 莊蕙嘉╱綜合外電報導 2012年04月06日

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深入眾人生活無所不在,除了打卡或玩遊戲,未來還能預測性病!美國有大學研究社交圈行為後,建議可開發臉書應用程式,在不侵犯隱私前提下,提醒用戶是否有感染性病的風險,防止性病傳播。

同社交圈風險高
北卡羅萊納大學傳染病中心教授利昂(Peter Leone)主導的研究指出,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不只發生在性伴侶之間,還會擴展到朋友圈。他說,隸屬同一社交圈的人,冒險的行為模式也會相似,也會和同一群對象發生性行為。
他以北卡的梅毒傳染為例,詢問梅毒病患的廝混對象後,可歸納出80%性病感染者在同一社交圈。
此外,研究人員要求最近接受愛滋病診斷的病患,列出心中認為最可能有感染愛滋病風險的朋友名單。獲病患同意後,研究人員透過臉書等方式告知名單上的「朋友」,他們也有感染風險。
這種全新的性病傳播思考方式,不僅鎖定傳統的高風險對象,還運用臉書,讓研究人員可以聯繫上有感染風險的潛在族群。

資料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406/34140562

facebook-logo

2011-12-21

【加拿大/愛滋新知】111221 星島日報:歷時20年 西安大略大學科學家研製愛滋病毒疫苗 一月起獲准作人類臨床測試

綜合報導
加拿大一組科學家用了20年時間研究的成果,已獲准開始對人類進行愛滋病病毒(HIV)疫苗注射測試。
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一組研究人員研發的疫苗,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同意,可以對人類進行臨床測試。
明年1月起,40名有愛滋病病毒的健康人士會接受疫苗注射,測試其安全性。

40人率先接受注射測試
       西安省大學舒利克醫學及牙科學院(Schulich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病毒學教授Dr.Chil-Yong Kang形容,能夠得到FDA同意展開今次的臨床測試,實在是一個「里程碑。」他表示,他們20年前開始基本科學的研究,10年前則開始研發疫苗,能夠達到現今這個階段,對他們來說,實在難以置信。
他續說,該種名為SAV001的疫苗,是第一種獲批准作臨床試驗具預防作用的HIV疫苗,使用一種已死的完整HIV-1病毒,刺激人體內的免疫反應。
這種策略之前已被採用,並成功研發多種疫苗,包括流感、小兒痲痺症、狂犬症和甲型肝炎等。Dr.Kang表示,過去既能成功研發對多種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對於加拿大研發的疫苗,同樣可用以對抗HIV,將會給予極大希望。
今次用於疫苗內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經過基因改造成非病原性,或無法致病;Dr.Kang及其研究團隊更利用化學品和輻射,進一步降低病毒的活躍能力。
他指出,研究人員過往沒有採用一種已死的完整HIV-1病毒進行研究,因為不知道怎樣令其變成一種較安全的病毒,亦不知道如何大量製造該類病毒,如今利用對該病毒進行基因工程,終於解決了上述問題。
根據國際愛滋病疫苗發啟組織(International AIDS Vaccine Initiative簡稱IAVI)的資料,現時全球正就30種HIV疫苗進行第一階段臨床測試,大多數的疫苗主要集中使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一種特別組成部份去觸發免疫反應。目前仍未有一種有效的HIV疫苗。
加拿大HIV研究協會主席安杰爾醫生(Dr.Jonathan Angel)的研究,是獲得加拿大保健研究學會資助。他表示,加拿大一位科學家的工作可以由基本研究層面,進至一種可以符合FDA的嚴格要求,並獲准對人類進行臨床測試的疫苗,實在令人感到無比興奮。但亦提醒說,研發一種具效力的HIV疫苗仍然是一項令人畏縮的工作,因為HIV是一種科學家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明白的複雜病毒。
一旦SAV001的疫苗被證明安全,就會展開第2階段臨床測試,對象是600名對HIV呈陰性反應而會有感染HIV風險的志願人士。研究員將會測量各人對疫苗免疫反應。
第3階段和最後階段的測試對象會是6,000名對HIV呈陰性反應,而會面對受HIV傳染的高風險志願人士,當中一半會接受疫苗注射,另一半則不會,他們會被跟進3年時間,了解兩組人中有多少人會感染HIV。
Dr.Kang和其團隊的研究工作獲得Sumagen Canada資助,該公司於2008年成立,用以支持研發疫苗工作,同時是一間以南韓為基地的藥業公司的子公司。(資料來源:星報)

文章出處: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12-21/headline1324456652d3606426.html

延伸閱讀:
111220 The Star(加拿大星報):Canadian-developed HIV vaccine approved for human studies.
http://www.thestar.com/news/article/1104653
111220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Media Release (西安大略大學新聞稿):HIV/AIDS Vaccine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Proceeding to Human Clinical Trials
http://communications.uwo.ca/media/hivvaccine/

2011-12-12

【國際/愛滋新知】111210 科技日報:愛滋病毒進細胞核關鍵機理揭開 阻斷該路徑或將成為對抗愛滋病的新方法

本報倫敦12月9日電(記者劉海英)

一科學小組最新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學》期刊上的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核,進而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引發愛滋病的關鍵機理。這一發現為科學家提供了更有效對抗愛滋病病毒的新標靶,為未來愛滋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愛滋病病毒通過體液,主要是血液和精液傳播。病毒一旦進入血液,會感染包括巨噬細胞在內的免疫系統關鍵部件。病毒會進入巨噬細胞的細胞核,與巨噬細胞的DNA(去氧核糖核酸)結合,自行複製並擴散到全身各處。愛滋病病毒要進入到細胞核內,必須通過核孔複合體(NPC),這也是病毒通往細胞核的大門。但到目前為止,愛滋病病毒是如何通過核孔複合體的,其機制尚不得而知。
 
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研究小組研究發現,愛滋病病毒衣殼會與細胞核孔複合體上的Nup358蛋白綁定,進而讓病毒進入細胞核,與DNA結合。這個衣殼蛋白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核孔複合體這把鎖,使得愛滋病病毒最終“破門而入”。
 
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托爾斯滕•夏勒博士指出,過去幾乎所有的愛滋病治療都是瞄準病毒本身,但愛滋病病毒很容易發展變化,從而對藥物影響免疫,使藥物無效。這一新研究表明,瞄準宿主體內蛋白而不是病毒本身會更加有效。如果能夠設計出一種藥物,其標靶是蛋白,就會起到阻止病毒進化的效果。
 
領導該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葛列格•托爾斯教授指出,對於愛滋病的治療來說,能夠領先一步來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非常重要。愛滋病發現以來,雖然科學家在治療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研究開發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病毒對這些藥物的抵抗力也變得越來越強,使得該疾病的治療依然難有成效。在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允許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核的“鎖和鑰匙”。病毒一旦進入細胞核,就可以開始進行自我複製,然後幾乎是毫不受限制地在體內擴散。如果能夠使用藥物阻斷病毒進入細胞核的路徑,就能夠阻止病毒在體內的擴散,這將是一種對抗愛滋病病毒的新方法。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kjrb/content/2011-12/10/content_397710.htm

延伸閱讀
111208 PLoS Pathog (原始論文):HIV-1 Capsid-Cyclophilin Interactions Determine Nuclear Import Pathway, Integration Targeting and Replication Efficiency
http://www.plospathogens.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pat.1002439

2011-12-08

【國際/醫療案例回顧】111206 新華網:美國男子成世界愛滋病痊癒第一人 患愛滋達10年

編按:此案例新聞已於2009年6月以及2010年12月為媒體所報導,此文為同一個案的回顧報導。該個案2011年11月的追蹤結果,仍然未發現病毒存在。

愛滋病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是絕症,然而如今卻有一名愛滋病人被治好了,而且是徹底根治了。這位美國舊金山的50歲白人男子,曾經被愛滋病糾纏了整整10年。去年在德國的一所醫院接受治療,在經過骨髓治療後,一個由德國三所大學醫學部研究人員組成的七人小組在著名科學雜誌《血液》上發表在線論文稱,“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這個病人的愛滋病被治癒了”。據紐約時報報導,舊金山市立總醫院愛滋病診所近日稱,蒂莫西布朗體內再無檢測到HIV病毒的記錄。這應該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結果。自愛滋病病毒1981年被發現以來,世界上還從未有任何一位病人被治癒。 

愛滋在他體內寄居了10年
奇跡發生在德國柏林的夏洛特醫院,故事主角是美國人蒂莫西布朗。他自從2000年被查出感染愛滋病後,就一直在這裏治療。他的對手則是30年前被發現之後迅速肆虐全球,殺死了成百上千萬病人的愛滋病。
在布朗治癒前,它已在他體內寄居了10年。在積極的治療下,愛滋病毒並沒有經常找布朗的麻煩。但不幸的是,在2007年,這個倒霉的男人被確診為嚴重的骨髓性白血病。在兩種“絕症”的夾擊之下,他幾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愛克哈德 迪爾是布朗的主治醫生,他想通過一次骨髓移植同時解決這兩大難題,實現一箭雙雕。

治白血病順便治好了愛滋
夏洛特醫院臨床主任醫生愛克哈德 迪爾,這個主攻血液學和腫瘤學的醫生決定進行一個大膽的嘗試。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科學家曾經發現,有一些人天生不會受到愛滋病毒的感染。這些人群的幸運之處就是缺失CCR5基因。布朗非常幸運,在與他配型成功的60名骨髓捐獻者中,就恰好有一位缺失CCR5基因的人!
然而2007年2月,當布朗接受移植手術後,捐獻者的骨髓開始在他的體內運作,新生成的細胞具有CCR532缺陷型基因。奇跡一個接一個的誕生。迪爾醫生發現,隨著骨髓不斷地造血,布朗的白血病逐漸康復,而且體內新生成的細胞具有令人興奮的基因缺失!布朗體內的愛滋病病毒在慢慢地消失。
2009年,夏洛特醫院的醫生們在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把布朗的狀況描述為“通過骨髓移植長期控制了愛滋病毒”。

“布朗奇跡”絕非易事
科學家表示,這個德國病人被治癒的過程就像“被閃電連續擊中好幾次的小概率事件”。一個被愛滋病毒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一個對愛滋病毒“免疫”的骨髓配型,一個能付得起巨額醫療費的錢包,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目前,幹細胞或骨髓移植常用於癌症治療,但沒有人知道這種手術需要承擔多大的危險。它涉及利用強力藥物和放射物摧毀人體原有的免疫係統,然後輸入捐獻者的骨髓,以重造一個新的免疫係統,而這種療法及其引發的併發症很有可能提高死亡率。
弗羅裏達疫苗和基因治療研究所科學部主任說,我認為我們已經離病毒越來越遠,離治癒越來越近。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所謂的“殺毒治療”,即從患者身體裏消滅愛滋病病毒,其二是功能性治療法,不會消除病毒本身,但是能讓患者在不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過正常人的健康生活。

揭秘 基因療法攻克愛滋之謎
研究人員推測,布朗之所以病情得到控制,是因為在他的兩個CCR5基因中有一個具有遺傳性的突變,這促進了基因療法的功效。
但是布朗的經歷促使科學家們在修改患者的基因密碼上更加努力,目的是使患者細胞如CCR5突變型基因天生就對愛滋病病毒免疫。這個努力已經在布朗身上實驗成功。
現在桑加莫生物科技公司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正在開展一項從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採集細胞,嘗試用這種基因治療法來治療這些患者們,然後再重新輸回到病人體內。這種治療法通過引誘血細胞生產出鋅指核酸酶,這種酶可專門針對CCR5基因,破壞其功能。
輸入患者體內,一個月之後,患者將根據實驗,不再服用抗病毒藥物3個月。如預期一樣,病毒數量不再增長,且開始下降,在實驗最後階段,降至潛伏期一樣無法檢測出病毒來。患者的免疫細胞也開始增長。

文章出處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12/06/c_122386318.htm

延伸閱讀
111129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New Hope of a Cure for H.I.V.
http://www.nytimes.com/2011/11/29/health/new-hope-of-a-cure-for-hiv.html?pagewanted=all
101208 Blood (血液期刊原始論文)︰Evidence for the cure of HIV infection by CCR5Δ32/Δ32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117/10/2791

2011-12-07

【台灣/治療副作用新解】111205 台灣立報:愛滋脂肪移位新藥 盼納健保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愛滋感染者經常會出現脂肪移位現象,導致臉頰乾枯消瘦,影響愛滋感染者的社交生活。目前已經有新藥可供治療愛滋感染者脂肪移位,露德協會理事楊惠中指出,健保可考慮納入給付。

愛滋已可有效控制
台灣自1986年發現第一例本土愛滋病例,到目前已經邁入第26個年頭。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愛滋感染者人數為2萬2,491人。由於歷經醫學科技的發展,愛滋感染者的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差異。自從何大一於1995年將雞尾酒療法(HARRT)應用於臨床之後,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大為降低。20多年前的感染者,現在還生活至今。愛滋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雖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藥物可有效控制,社會對於愛滋感染者的接納程度也愈來愈高。

脂肪移位恐影響社交
然而,如果感染者在服用合併療法2年以上,常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分布改變症候群(俗稱脂肪移位)現象。臉部皮下脂肪喪失的現象最明顯。手臂、腿部、腹部、臀部的脂肪也會喪失,脂肪層越薄的地方越明顯。讓原本身體機能健全的愛滋感染者,看起來就像病人,影響愛滋感染者的社交生活,

新藥為感染者福音
目前在微整型醫學已經出現治療脂肪移位的藥物3D聚左旋乳酸(PLLA;又稱「Sculptra」),可用來治療淚溝、蘋果肌凹陷、未老先衰的臉頰細紋、脂肪留失部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公告Sculptra為愛滋病患治療脂肪移位之藥物,並全額以健保給付。

美國美容醫學會(AAAM)醫師黃仲立指出,年輕的脂肪不僅具有保溫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支撐及維持彈性的功能。一旦脂肪萎縮體積減少,不但會產生凹陷的老化跡象,也暗示大規模的組織老化正在進行。而3D聚左旋乳酸是透過刺激部位產生大量膠原蛋白以增加體積,透過產生大量具有彈性的膠原蛋白,可以重塑因脂肪移位產生的凹陷萎縮,能使皮膚具有拉提緊實的功能。

黃仲立指出,一個3D聚左旋乳酸療程費用約10萬元,效果約可持續25個月,但目前僅運用在醫美領域較多。楊惠中指出,國內健保可考慮對愛滋感染者部分或全額給付3D聚左旋乳酸療法,讓愛滋感染者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343

延伸閱讀
2011-12 康健雜誌:真實揭露10大熱門醫美風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263&page=5
091101 感染科醫師羅一鈞部落格《心之谷》:HIV患者脂肪移位的成因和治療(一)
http://heartvalley.blogspot.com/2009/11/hiv.html
091102 感染科醫師羅一鈞部落格《心之谷》:HIV患者脂肪移位的成因和治療(二)
http://heartvalley.blogspot.com/2009/11/hiv_02.html

2011-12-04

【美國/愛滋新知】111130 中央日報:小白鼠實驗成功 愛滋疫苗有望/生物通:諾獎得主愛滋病研究新突破

國際/小白鼠實驗成功 愛滋疫苗有望

沈子涵整理

 法新社巴黎30日報導,科學家30日說,小白鼠實驗在愛滋病30年來令人沮喪的研究之路,開啟HIV疫苗的新路徑。
 「自然」(Nature)期刊指出,注入基因生成抗體的基因改造小白鼠,能對抗HIV病毒。抗體是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
 這種稱為VIP的方式,用無害病毒偽裝,內含能製造特定廣效中和性抗體的基因。
 不過科學家強調,離治療人體還很遠。
 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巴蒂摩(David Baltimore)說:「我們並不是說,我們實際上已解決人類這個問題。不過防止這種疾病的證據在老鼠上很明顯。」
 巴蒂摩在1975年以37歲之齡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共同得獎人,表揚他研究反轉錄酶,即反轉錄病毒形成時的關鍵酵素,反轉錄病毒也包括HIV。

文章出處: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745242

Nature:諾獎得主愛滋病研究新突破

生物通報導

近期來自美國加州的科學家們在利用基因治療策略預防HIV傳播的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他們將外源DNA導入活體小鼠肌肉細胞中生成了高效的HIV中和抗體,並證明僅需單次注射就可完全保護小鼠預防HIV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30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愛滋病,學名為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稱愛滋病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今年已是愛滋病被確診的第30個年頭,然而直到現在醫學界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特效藥物,愛滋病仍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傳染病類“頭號殺手”。
近年來關於愛滋疫苗的研究帶來的似乎以負面消息為多,利用愛滋疫苗來防治HIV的道路遠比人們當初預想的要艱難許多。在HIV被發現近30年後,全球每年感染HIV的新增病例仍然達到了200多萬。直到現在研究人員都尚未找到有效預防愛滋病感染的可靠方法。經典的疫苗策略是將滅活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成分注入到機體以誘導對HIV產生免疫力。然而由於HIV複雜的結構以及高度的變異性,使得目前疫苗研製收效甚微。研究人員在尋找能幫助機體對抗各種變異HIV的理想分子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摸索。
基因治療是指運用遺傳信息相關的特異性DNA序列的轉移來治療甚至預防人類疾患的一種方法,是一項高度集成、綜合性高難度的生物技術。在愛滋疫苗研發受阻後,發展基因治療被人們視為預防和治療愛滋病另一種具有潛力的策略。
Nature新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世界著名的生物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David Baltimore。Baltimore曾在重組DNA研究,病毒的致病機理、基因轉錄調控、免疫學信號傳導等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他因證實RNA轉錄酶的存在,為RNA逆轉錄DNA提供了有力證據,在37歲時與Howard Temin一起獲得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其研究成果讓生物科學界對像HIV這樣的逆轉錄病毒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在這篇文章中,Baltimore和同事們利用一種遺傳改造的腺病毒來感染小鼠肌肉細胞,這種腺病毒攜帶了一段外源DNA,可編碼生成與HIV感染者血液中抗體相同的蛋白。研究人員證實在感染小鼠肌肉細胞後,這一腺病毒載體將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了肌肉細胞基因組中,生成的抗體最後被分泌進入到血液中。Baltimore等對用上述方法生成的五種不同的中和抗體進行了檢測。其中有兩種抗體,分別被命名為b12和VRC01,被證實在將HIV的感染劑量提升到高出自然感染的100倍的情況下都能夠完全保護小鼠預防HIV感染。在52周後,治療小鼠體內的抗體表達仍維持在高水準狀態,表明單次治療即可獲得持久的保護。
儘管這一研究獲得了引人矚目的資料,但不少研究學者對此仍持謹慎的態度,他們認為雖然目前愛滋疫苗研究困難重重,但採用基因治療將編碼抗體DNA插入到基因組仍存在一些重大的問題,單是在小鼠或是猴子上開展實驗並不能完全反應治療利弊的真實情況。Baltimore等則表示希望在未來幾年有機會在人體上開展相關實驗以確定這一技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文章出處: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2/2011121113333743.htm

延伸閱讀
111130 Nature News:Gene therapy can protect against HIV
http://www.nature.com/news/gene-therapy-can-protect-against-hiv-1.9516
111130 Nature (原始論文):Antibody-based protection against HIV infection by vectored immunoprophylaxi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0660.html